2023-08-17 07:31:31
來源:京報網
走進京郊密云區新城子鎮新城子村,路邊挺立著的一棵巨大柏樹引人注目。這棵古樹據推斷樹齡有3500年,至今仍枝繁葉茂,林木參天,粗壯的樹干要好幾個人伸臂合圍才能抱攏。又因其巨大的樹冠是由十八根枝杈組成,所以得名“九摟十八杈”古柏,這是北京地區樹齡最長的古柏,有“京城樹王”之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類似的古樹,在北京還有很多。北京是世界上古樹名木資源最多的首都之一,樹種豐富、分布廣泛,底蘊深厚、地位獨特。如今,北京的古樹與文物古建、胡同院落、傳統村落等相生相伴,密不可分。蒼松古柏掩映下的紅墻碧瓦已成為北京的代表符號,是古都風貌的重要體現。
多年以來,為了讓首都的“古樹活起來”,北京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通過采取一系列積極措施,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關注古樹、保護古樹的社會氛圍逐步形成。
“一樹一檔”知家底,建章立制重長效
北京到底有多少古樹名木?為了摸清家底,北京市在古樹名木普查的基礎上,還開展全國首次大規模區域性古樹名木體檢全覆蓋,全面摸清了北京市古樹名木資源底數和生長狀況,形成“一樹一檔”古樹名木體檢報告。
目前,北京市擁有古樹名木41865株,扎根在16個區。其中,樹齡在3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有6198株,樹齡在100年以上的二級古樹達34329株,名木1338株。側柏、油松、檜柏和國槐是北京古樹名木的主要樹種,共計38800余株,占全市古樹名木總量的93%。
“北京的古樹名木是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底蘊深厚。我們結合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空間布局,根據全市古樹名木分布特征,提出‘一核、一區、四片、多點’的古樹名木保護格局。”首都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有關負責人介紹。
其中,“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區,共計10005株古樹名木;“一區”指三山五園及周邊片區,共計13738株古樹名木;“四片”指位于昌平區的十三陵、房山區的上方山、懷柔區的紅螺寺和密云區的白龍潭四片大型古樹群落,共計9223株古樹名木;“多點”指除上述集中分布區域之外,散落于北京其他區域的古樹名木,共計8899株。
古樹保護非一朝一夕,關鍵要建立長效保護機制。為此,北京園林部門深入貫徹《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及時出臺和修訂《〈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編制出臺《北京市古樹名木保護規劃(2021年-2035年)》,陸續出臺并修訂了古樹名木評價、日常養護、搶救復壯、快速診斷和防雷避雷等6部地方標準規范,形成較為全面的法規標準體系。
與此同時,北京還積極將古樹保護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北京市總體規劃》、核心區保護、中軸線申遺保護行動計劃等對接,出臺《首都功能核心區古樹名木保護行動計劃(2021年-2022年)工作方案》等配套文件,做到古樹保護與城市發展攜手并進。
科技引領攻難題,護管水平同提升
古樹保護涉及方方面面,離不開智力支持。為此,北京積極發揮首都人才、資源優勢,建立了“古樹健康保護國家創新聯盟”,籌建了“國家林業草原古樹健康與古樹文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提高了全市古樹名木保護研究水平。
在古樹保護中,北京注重科技引領,聚焦解決技術難點問題。特別是在古樹復壯和健康診斷方面,北京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加強樹齡測定、空腐檢測、衰弱原因分析等科研攻關及新技術應用,為古樹健康生長制定科學有效的“一樹一策”保護復壯方案。
北京的新技術也為全國古樹保護提供科技支撐。引入樹體空腐檢測儀,先后對全國30余家單位4000余株古樹樹體健康開展空腐排查,成功搶救一大批存在倒伏風險的古樹名木;率先開展古樹樹齡精準鑒定研究,研發“無損傷古樹樹齡測定”技術,為國內20余家單位提供樹齡檢測服務,鑒定了1500余株古樹和大樹的樹齡,涵蓋54個樹種;通過科學“讀取”古樹的生長記錄,診斷古樹健康程度,對陜西黃帝手植柏、河北豐寧九龍松等全國著名古樹對癥下藥,開展土壤改良、樹洞修復、樹體支撐等整體或單項復壯保護。
一手抓保護,一手抓管理。為層層壓實古樹名木管護責任,北京還出臺系列文件,健全市、區、鄉鎮(街道)、管護責任單位(責任人)四級古樹名木管護體系,建立市級古樹名木巡查隊伍,開展日常巡查檢查,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檢查考核。同時,聯合各市級部門,不斷加強部門聯動,形成合力,推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
為提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信息化水平,北京還研發了全市古樹名木保護智慧管理平臺,包括古樹名木檔案資料管理,以及日常巡護、養護、復壯、巡查問題反饋等管理模塊。通過該平臺,可實現對全市古樹名木資源的動態管理。與此同時,北京還將古樹保護的日常確認登記與定期調查有機結合,實現“發現一株,確認一株,登記一株,保護一株”。
保護模式求創新,加大宣傳共參與
近日,北京市房山區首個古樹社區通過驗收。該古樹社區位于拱辰街道一街新家園,保護古樹樹種為國槐,樹齡約300余年。
古樹名木是“活的文物”,是不可復制的寶貴資源。為進一步樹立科學保護理念,北京拓展古樹名木保護內涵和外延,積極探索古樹主題公園、保護小區、古樹街巷、古樹社區、古樹村莊等保護新模式,在保護樹體本身、改善生長環境的基礎上,營造承載歷史鄉愁的古樹名木與社區之間和諧共生的社會氛圍,加強古樹名木及其生長環境的整體保護。
與此同時,北京還加強古樹種質資源保護與研究,持續開展“帝王樹”“白袍將軍”“唐槐”等知名古樹名木基因保存與擴繁,對古樹名木優質種質資源開展收集、保存、評價及繁育、推廣、回歸等。
古樹是歷史的見證者。為深入挖掘古樹名木歷史文化內涵,北京加大古樹宣傳力度,開展“十大最美樹王”評選、“弘揚生態文明傳承綠色文化”等“讓古樹活起來”系列宣傳活動,吸引更多市民愛護、保護古樹。同時,設立北京古樹名木保護專項基金,開展古樹名木認養,吸引和利用社會資金參與古樹名木保護事業。
下一步,北京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疏解整治促提升等專項行動,逐步改善零散分布在鄉村、胡同及老舊小區內的古樹生長環境,盡最大可能拓展古樹保護范圍。同時,進一步挖掘古樹名木文化,充分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加強古樹文化宣傳,講好首都古樹故事。
來源:農民日報
流程編輯:TF060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