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患“微笑抑郁癥”,“天后”輕生離世!心理專家:停止內耗 “思維反芻”不要超過15分鐘

2023-07-07 09:57:28

來源:每日商報

身病易治,心病難醫。


(相關資料圖)

昨晚,“天后”李玟因罹患抑郁癥,輕生去世的消息,在引發一片嘆惋和哀悼的同時,也讓大眾感到不解:印象中,李玟總是帶著自信的笑容出現在任何公眾場合,在舞臺上颯爽地勁歌熱舞,坦率真誠,大家很難將熱情奔放的她與沉悶低落的抑郁癥聯系起來。

事實上,抑郁癥有很多種分型,最難判斷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隱匿性抑郁癥,民間說法也叫“微笑抑郁癥”。

臉上掛著笑容

方向盤卻很想沖向那面墻

“把陽光和微笑留給別人,把抑郁留給自己”是微笑抑郁人群的典型特征。一份調查顯示,微笑抑郁癥的患者常見于白領精英、領導干部、技術骨干等成功人士。這類人年齡在25-50歲之間,通常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能力突出,而且擅長自我掩飾。從表面看不出來,家人朋友也不容易注意到,但常常后果比較嚴重。

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身心科主任譚忠林博士就經常遇到“微笑抑郁”病人。

40歲的企業家陸先生(化名)不僅事業有成,還是一名彬彬有禮的謙謙君子,待人接物都十分得體,笑起來十分陽光,對別人的需要有求必應,所以在行業內人緣很好。但這幾年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他的企業開始走下坡路,經營變得困難。而一向十分要強的陸總很難開口求別人,壓力也越來越大。

在意識到自己的變化后,他盡量壓著心理的情緒,仍然像以前一樣對待同事和工作。可每天回到家,他就癱倒在床上,像卸下疲憊一樣郁郁寡歡。“任由悲傷的情緒馳騁,什么話都不想說,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陸先生說,有時候站起身來走到窗邊,看到外面的繁華與自己的狀態格格不入,“每一個閃耀的燈光,好像都在提醒自己是個失敗者,真的很想跳下去,一躍解千愁。”

直到有一天,在開車回家的路上,他突然閃出一個可怕的念頭:開車撞到墻上去自殺!好在,他立馬意識到問題嚴重,及時就醫。在譚忠林博士的建議下,他把一部分工作交給別人,參加社交活動,積極鍛煉身體,配合藥物調整,身心放松之后,逐漸恢復了健康的心理狀態。

身心普遍缺乏愉悅感

一直“戴著面具”生活

如今,抑郁癥已經成為大眾共識的疾病,也幾乎成了我們壓力重重生活下的“時代病”。有數據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已超過9000萬,但識別率僅為21%,接受干預和治療者僅10%,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5.65%。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心身科副主任醫師陳正昕表示,微笑抑郁癥的病人不像其他抑郁癥患者總是愁眉苦臉悶悶不樂的表現,相反,他們在生活中很活躍,甚至有一定的影響力,但他們的內心卻充斥著絕望悲觀,自殺率是普通抑郁癥患者的3-5倍。”

微笑抑郁癥患者總是“戴著面具”生活,很多時候他們的微笑并不是發自內心,而是出于工作需要、面子需要或者理解需要等,內心其實正處于壓抑與憂愁之中。他們在與人接觸時表現出良好的情緒,還能有說有笑。

浙江省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的樂丹盛醫生則表示,患微笑抑郁癥的人,往往心地善良,總是為他人著想,把自己的感受放在最后,不想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到身邊的人,同時也非常敏感自尊,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希望別人用同情的眼光看待自己,因此,即使他們的內心感到非常痛苦,也會努力隱藏負能量的情緒,甚至刻意在人前營造出陽光樂觀、活潑開朗的形象,就像歌詞中所說“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

如此一來,“陽光型”抑郁癥的患者得不到周圍親友更多的關心,還需要耗費大量精力來維持“微笑”,往往令他們疲憊不堪,所以在夜深人靜或獨處的時候,他們更容易面臨情緒的“泄洪”,緊緊壓抑的悲傷和痛苦在無人時噴涌而出,導致“無緣無故”的難以控制的情緒崩潰。

趕走內心的“黑狗”

停止思維反芻是必過的關口

迄今,對于抑郁癥的病因,醫學界尚未有明確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郁癥的發病過程。面對抑郁癥,更需要專業的介入與治療。

“很多抑郁癥患者在早中期時,消沉念頭加劇,自我感覺越來越差,但要做自我調整卻是有難度的,通常建議尋求專業醫生幫助。”譚忠林博士表示,找專業醫生,明確類型,針對性治療,必要時藥物干預。而且,對抑郁癥患者來說,如果想要走出抑郁癥,停止思維反芻是一道必過的難關。

所謂思維反芻,是反復地回想過去發生的事情,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能量,讓自己的情緒一直陷入低落和消沉當中。對此,專家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想做就去做,與其糾結不如行動,其次患者需要保持一個相對忙碌的狀態,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做事情本身;最后限制思維反芻的時間,每天最多15分鐘,每天達到一個遞減的程度,停止無限期內耗。

實際上,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些難以遇到的負性事件,或許很多人都沒意識到。即使再堅強,也有脆弱的一面,很多自殺的人并不是軟弱,也不是不夠堅強、不夠聰明,很可能是在那個時候,他們脆弱的一面凸顯,需要別人的幫助和支持。

所以,如果懷疑身邊人有抑郁傾向,多問一句話,或許可以挽救一條命。專家建議,如果懷疑有人會自殺,請一定要關心問詢。而對抑郁癥人群來說,如果感覺通過自我調節無法緩解情緒失控,也不要強顏歡笑或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要及時向身邊人的傾訴尋求幫助,必要時找尋專業的心理援助,讓不安的情緒及時得到安慰和疏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