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14:10:33
來源:聽說吧心理咨詢
北大的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提出“空心病”的概念,很多優(yōu)秀的學生上了大學后,失去目標和奮斗動力,陷入一種抑郁狀態(tài)。
他指出,“空心病”的孩子,缺乏自我價值,把自我價值依附在外部認同上,拼命追求他人的肯定。
這些孩子,在成長路上,受盡了他人的稱贊,但內(nèi)心常常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往被他人稱為“天之驕子”的他們,現(xiàn)在自命自己為“985廢物”、小鎮(zhèn)做題家。
現(xiàn)在的教育不都說要夸獎、肯定孩子嗎?為何從小被父母捧著長大,獲得大量夸贊的他們,沒能走向預想的成功之路,反而在畢業(yè)后成為“家里蹲”,對工作未來感到困惑迷茫?
沒能找到自我價值的他們,或許是因為他們從小得到的夸獎是有毒的。
很多時候,所謂的表揚教育法,其實是一種對孩子的“捧殺”。
比起60、70年代的父母,現(xiàn)在很多年輕父母都知道要肯定孩子,多夸孩子,才有助于孩子形成自信的性格。
于是,他們對于孩子,啥啥都表揚,說“你真棒、你是最棒的。”
但言之無物的夸獎,其實對孩子造成更多的是負面影響。
有毒的夸獎,常常有這些:
01
對孩子超出實際能力的表揚
一位媽媽很疑惑自家孩子怎么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來,明明自己并沒有給孩子很大壓力,但孩子總是在嘗試一下后就輕易放棄。
“一開始,我看他挺喜歡畫畫的,便問他要不要報個興趣班學學,他也同意了。每次他拿回來的畫,其實都不怎么好看,但我都會夸他畫的很好,不去打擊他的積極性,結(jié)果沒上幾節(jié)課就不上了。”
后面孩子還有嘗試其他的興趣,例如跳舞、書法、圍棋、樂器之類的。
但都沒能堅持下去,媽媽自認沒有批評過孩子,孩子學得不太好,都是夸他棒,鼓勵他。
為什么孩子會這樣呢?難道說夸獎孩子沒有用嗎?
有學者指出,面對父母的過度表揚,孩子們會擔心自己會辜負父母,這會導致孩子的恐慌和焦慮。
這位媽媽知道孩子學得不是很好,但還是會夸孩子很棒,進行一些超出孩子實際能力的表揚。其實這會給孩子造成一些壓力。
在孩子眼中,這些不切實際的夸獎是媽媽對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而自己實際的能力難以達到,為了避免讓父母失望的風險,選擇了退出,變得不敢挑戰(zhàn)自己。
02
喜歡在天賦、相貌、才能等與后天努力無關的方向上評價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有面臨這樣的情景:
孩子放學回家,拿出了自己在手工課上做的作品,家長們總會說“哇,寶寶真棒!”;孩子取得好成績了,會夸孩子真聰明,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現(xiàn)突出,會夸孩子在這些方面有天賦。
這些夸獎側(cè)重與孩子的天賦、智力方面,都是不可控的。
常常在這方面受到夸獎的孩子,會對自己的能力抱有錯誤的認知。
心理學家德韋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將128名10—11歲的孩子分為兩組。
在第一階段,所有的孩子都要求解答數(shù)學問題。
第一個小組的學生解答完畢后,被夸獎“你做得非常好,你真聰明”;
另一組的孩子的獎賞是“你做的非常好,你肯定非常努力”。
在第二階段,這些孩子拿到的是更難一些的問題。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前一階段被夸很努力的這些孩子在面對更復雜的問題時,更能堅持,并且愿意嘗試不同的辦法,即使他們最后沒有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而這些之前被夸很聰明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則容易焦躁不安,并且他們不愿做這些問題,不愿暴露自己不會的地方。
他們認為,總在智力方面被夸獎的孩子,容易形成一種固定思維,認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是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
而總在努力方面得到夸獎的孩子,容易形成成長型思維,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各種努力逐漸提高。
固定思維的孩子,常常在失敗時覺得很無助,因為在他們眼里,自己失敗了是因為能力不足,而能力是個無法改變的東西,失敗了就意味著自己永遠是個失敗者。
因此,長大后,面對那些有可能會讓自己失敗的挑戰(zhàn)和任務,往往會選擇逃避,害怕自己會被徹底否定。
“985廢物”,既是他們長大后的自嘲,也折射出了他們遭遇現(xiàn)實挫敗后內(nèi)心真實的挫敗感和無助感。
03
喜歡和其他孩子做比較
“別人家的孩子”常常會出現(xiàn)在父母的嘴邊,在這種社會比較表揚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努力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是為了超越別人而不是為了提升自己,缺乏學習的內(nèi)部動機。
在外部動機驅(qū)使下的學習,當外部動機消失時,孩子還會主動去學習和努力嗎?
孩子長大后,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不再像學生時代時那么簡單,不再是以分數(shù)論英雄;“超越別人”這件事不再是靠自己多熬幾天夜,多學幾個知識點就能做到了。
外部動機消失后,喪失了努力的力氣,再也卷不起來,只好選擇了躺平。
比較式的表揚,把原本屬于孩子內(nèi)部動機的行為轉(zhuǎn)化為需要外部刺激才能運轉(zhuǎn),抹殺了孩子成長的動力。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zhì),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被人夸贊確實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適度表揚才能激發(fā)孩子的主動性。
夸贊孩子,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對自己產(chǎn)生信任,對自己有自信。
比起一味去夸贊孩子的天賦、聰明,夸贊孩子的努力,賞識孩子的行為結(jié)果,更能達到效果。
孩子努力學了幾個星期才拿到的好成績,不是父母一句“好聰明”就能概括的。
這只會讓孩子覺得成績的好壞是與自己的努力無關的,而是與自己的智力、自己的天賦有關的。
相反,父母要是可以對孩子說“嗯!不錯哦,我有看到你為這次考試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父母看到孩子的努力,并且對孩子的付出進行夸獎,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和承認,更加看重自己的努力過程。
而適宜的夸贊,可以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知,知道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不會被外界的評價性表揚干擾,有堅定的內(nèi)心,建立內(nèi)生的自我價值感,去追求自己的目標!
▎本文為中心原創(chuàng)文章,轉(zhuǎn)載時請標明出處,未經(jīng)許可擅自使用者,本公司保留依法追究的權(quán)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