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點時刻”引發全行業反思 公募靠什么喚回東風 當前訊息

2023-06-19 09:40:34

來源:證券時報網

在公募基金行業第25周年,“難”,卻似乎成為了全行業共同的心聲。

基金經理說“賺錢難”,市場行情極致分化、板塊輪動明顯加速,曾經的核心資產和賽道股紛紛偃旗息鼓,萬得偏股基金指數年內漲幅在盈虧線持續震蕩;基金市場說“銷售難”,由于賺錢效應不佳,基金不僅在新發市場持續遇冷,存量市場也如履薄冰,清盤基金屢見不鮮;基金高管說“增長難”,近兩年行業增速明顯放緩,曾經高歌猛進的高速增長模式已然遇到瓶頸,傳統的以投研和銷售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遭遇考驗。


(資料圖)

為何公募基金行業到了這樣一個“冰點時刻”,公募基金該如何迎“難”而上、破“難”重生?

回歸本源,回到以客戶為中心、以持有人利益為中心的受托理財本質,是多位受訪人士給出的共同答案。在過往很長一段時間,基金行業被規模至上的導向所驅使,形成了高點發行、押注式投資、追求明星爆款等不利于行業長期發展的行為,這些陋習已然對行業有所反噬,基金行業需要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升級,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從“以產品規模為目標”向“以客戶賬戶收益為目標”轉型,做到賣者盡責,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基金行業陷入艱難時刻

“基金太難賣了,我們總經理最近都一直在外面跑渠道。”最近,上海某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感嘆。

據了解,該公司正在發行一只由公司王牌基金經理掌舵的產品,這只基金在申報時被寄予了很高的預期,發行期全公司出動,銷售渠道也傾斜了較多資源,但實際募集情況卻仍然不盡如人意。

實際上,在今年,基金發行遇冷已經不再是一個新鮮詞,募集失敗更是屢見不鮮。滬上某中型公募互聯網金融部負責人對新發基金的“難”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相比固收基金相對樂觀的銷售態勢,今年的權益基金尤其難賣,原因是最近三年,渠道賣的權益基金很多虧損幅度都在20%-30%,有的甚至接近40%。

“銀行和券商的很多客戶買基金被套牢,體驗很不好,客戶經理都不敢聯系客戶,因為只要一聯系就會被罵。難到什么程度呢?有些銀行的客戶經理想完成任務,又不敢聯系客戶,只好動員自己的家人買基金。”該互金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比新發難度更大的持續營銷也困擾著基金公司。談到持續營銷,某中型公募研究部副總監略顯無奈地表示,他管理的一只基金今年有30%的收益率,但規模幾乎不怎么增長。在他看來,“不回本絕不賣出”是基民的主流想法,“我家里人買的基金到現在都還虧著,和大多數基民一樣,他們不愿意‘割肉’離場。這就意味著,在行情低迷時,市場上能拿來買基金的資金是嚴重不足的。”

在基金難賣的背后,是基金業績的持續低迷、賺錢效應的持續下降。近日,一則提問基金經理如何應對基金不停下跌的帖子在三方平臺爆火,德邦基金基金經理雷濤更是回應稱,要靠努力做點家務來彌補,“這樣我老婆可能就能罵我少一點,畢竟她買了不少我的產品。”“家務梗”迅速出圈,既是一種自我解壓和調侃,也從側面說明了超額收益的“難”給行業帶來的壓力。

一位券商渠道人士也向記者感嘆:“今年權益市場行情震蕩,前幾年發的產品也沒有為基民掙到錢,大家的獲得感不太好,無論做產品還是賣產品都不容易。”

盈米基金研究院總結認為,今年基金行業主要“難”在三個方面:

一是市場波動大,超額收益“難”。從2022年開始,主動權益基金缺乏明顯的賺錢效應,無論從絕對收益還是相對寬基指數的超額收益來看,都未能取得突出的表現。

二是投資者信心不足,新發基金“難”。現階段投資者對基金產品尤其是權益基金的賺錢能力信心不足,避險觀望情緒濃厚,風險偏好也可能尚處在恢復階段。

三是存量基金業績不佳,資金運轉“難”。部分存量基金業績表現也不及預期,導致市場流動性受到影響。

受多重因素影響,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增速已經有明顯放緩,曾經的高速發展階段似乎告一段落。據Wind數據統計,2012-2021年的十年間,公募基金管理規模復合年化增長率高達27.6%。然而,2022年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外部地緣環境變化、資本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公募基金規模增速已跌至近十年最低水平。

重規模輕體驗

基金賺錢效應惹爭議

經過25年轟轟烈烈的高速發展后,基金行業為何陷入了一個比較“難”的階段?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這既有時代大環境的原因,也有行業自身發展的緣故。

上述券商渠道人士表示,從時代大環境的角度而言,公募行業的發展速度和實體經濟的增速是對應的。在“蛋糕做大”的過程中,資本市場的賺錢機會不斷涌現;而當實體經濟增速下行時,圍繞存量展開的競爭則會異常激烈,當底層資產的表現低于預期,投資者的心態也會趨于謹慎。

就公募行業自身的發展來說,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仍是行業最核心的議題,圍繞這一議題,行業近年來出現的“明星化”、“賽道化”、“高位發行”、“追求爆款”等現象也發人深省。

對于“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狀,晨星(中國)基金研究總監王蕊直言,公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基石是投資者贏,行業才能贏。從投資者角度出發,與公募基金相對出色的長期收益相比,基金投資者的收益并不十分理想,公募基金行業要為投資者創造價值,才能走出行業困境。

在王蕊看來,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選基方法,普通投資者容易陷入“單純基于歷史業績挑選基金”的誤區,也因此常遭遇業績反轉。二是在市場處于高點時,公募基金新發基金的數量也處于高峰,如2015年的5月、6月份以及2021年全年。投資者沖進市場購買新基金后很容易陷入高位套牢,體驗不佳。三是目前基金銷售的流程在基金交易完成時即告終止。部分情況下,銷售機構與基金公司的利益綁定使投資者的利益受到忽視,從而也出現了諸如引導投資者頻繁交易、推銷高傭金產品、“重首發,輕持營”等現象。

上述公募互聯網金融部負責人認為,在高度競爭的格局下,為了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基金公司有很大動力去打造爆款產品,而高位發行、明星化、賽道化等現象正是在此基礎上產生。“投資者還是喜歡極致的業績,所以產品最好賣的時候就是行情高點。”他坦言,如果在行情的高點不發行基金,基金公司的市場份額、品牌影響力都會下滑,對發展不利。

他進一步指出,培養明星基金經理、定制賽道化風格產品等,都是為了盡量增加基金首發規模。不過,這些做法也帶來諸多問題。例如,一位基金經理的崗位變動,會對公司的管理規模形成沖擊,甚至給公司帶來輿論壓力;又例如,近兩年來板塊輪動加劇,部分賽道型基金經歷了業績大幅回撤。

采訪中,一位公募總經理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基金行業的投研文化和銷售文化發生了一定的錯位。在投研端,價值投資、深度研究已經成為了大部分公司認同的投資理念;但是在銷售端,一些過激的營銷行為仍在延續,比如緊追市場熱點賣基金、在市場高點大肆發行,還有選擇性展示過往的高收益率、過度包裝明星基金經理、有意打造爆款基金等等。

在他看來,這使得基金銷售呈現出一種“倒金字塔”的結果,在市場低迷、估值低位的塔底時,基金銷售往往很困難,但隨著市場熱度攀升至塔尖時,基金規模反而大幅擴張,這時候涌入的投資者往往會遭遇大幅虧損。

“雖然公募基金的商業模式是靠規模收管理費,但如果我們始終把規模看得太重,總是利用人性的貪婪,在高點將投資者吸引進場,虧損后又迎合人性的恐懼,引導客戶回流貨基、債基,就會形成‘高買低賣’的不斷負循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這位總經理對這一現狀表示擔憂,他表示,這種糟糕的投資體驗會損害基民對基金行業的信任,長遠來看,不利于整個行業的發展。

亟需向“以客戶賬戶

收益為目標”轉型

如今,公募基金行業似乎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亟需改革創新,亟需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升級,實現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公募基金行業來到了需要迎“難”而上、破“難”重生的重要關口。

如何破“難”?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基金行業需要回歸本源,回到以客戶為中心、以持有人利益為中心的受托理財本質,從“以產品規模為目標”向“以客戶賬戶收益為目標”轉型,做到賣者盡責,才能實現“基業長青”。

華寶基金董事長黃孔威便指出,基金行業高速發展的階段已經告一段落,過去以做大規模為核心,靠投研與銷售雙輪驅動的傳統發展思路,已經無法適應行業增速放緩下日趨激烈的競爭,滿足客戶對投資獲得感的關注。基金行業需要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升級,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能力體系建設。

他認為,基金行業需要通過投研、銷售、服務、風控、考核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和客戶體驗。比如,在投研上,基金行業應該減少對個體明星效應的依賴,建設投研一體化的全盤能力體系;在銷售上,基金行業應該以提升客戶獲得感為目標,以專業化服務提升信賴感;在服務上,基金行業需要持續創新,做好客戶服務的投顧化工作,積極打造線上化、平臺化的服務體系,致力于提供結果導向的資產配置解決方案,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盈米基金CEO肖雯也指出,一直以來,基金行業更為關注如何提升投資端能力與效率,但在現階段,公募基金在負債端遇到的挑戰也許比投資端更大。目前,全社會正在面臨凈值化時代理財價值觀的重構,整個行業需要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從“以產品規模為目標”向“以客戶賬戶收益為目標”轉型,這將對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帶來根本性影響。

上述公募總經理也表示,基金行業應該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少些順人性的套路,多些逆人性的引導,多做利于構建信任、長期難而正確的事情。他提出,基金行業可以通過FOF和基金投顧來提升客戶的持有體驗,通過FOF產品幫助投資者進行基金優選和大類資產配置,降低波動,提高勝率;通過基金投顧服務,基金公司也可以引導客戶做出逆人性的、更容易盈利的投資決策。

推動資產管理

與財富管理協同發展

雖然整個行業在以客戶為中心、以追求客戶賬戶收益為目標等方面已形成一定共識,但如何將此理念真正落實到業務模式、組織結構、考核體系等實戰及行動上去,往往是難點所在,基金行業仍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比如,“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是當下基金行業面臨的核心痛點,而隨著市場行情整體震蕩、基金賺錢效應減弱,這一痛點甚至有向“基金公司賺錢,但基金和基民都不賺錢”演變的趨勢。近期,監管正在倡導基金降費,讓利基民。

再比如,“好發不好做,好做不好發”魔咒在基金行業輪回上演,而且在當下再度來到了“好做不好發”的極端時刻,這其中除了市場環境因素,很大程度也是2021年高位發行了大量爆款基金的后遺癥,基金大比例虧損,投資者借基入市的信心大幅受挫。

“投資者在經歷了虧損后,行為模式會有所改變,放棄追逐爆款基金,這會倒逼渠道做出反思,改變銷售策略,基金公司的產品布局也會因此發生變化。從我所在的投研端來看,現在其實已經有一些公司在反省,并在此基礎上對投研的考核做了調整。”某公募研究副總監表示。

據他介紹,部分基金公司已經在給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考核里加入了絕對收益的考核要求,例如,基金公司對產品的排名要求不是很極致,但希望在三年的維度上能基本做到正收益。考慮到主動權益基金的屬性,這種考核體系也許不能大規模鋪開,但背后的思路很有意思,就是要讓基金經理做到“讓持有人賺到錢”。

上述公募總經理也表示,基金行業可以加強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公募基金的初心就是讓居民的財富保值增值,基金的考核指標也應該從持有人利益出發。比如,我們除了管理規模、業績表現以外,還可以加大對盈利客戶占比、人均盈利額的考核,如果有扣分項,還可以考核回撤控制、客戶投訴情況。

肖雯認為,在當下這樣一個波動的時刻,整個行業需要從“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兩個方面去共同努力,協同發展。

在資產管理方面,基金公司可以關注兩大方向:一是產品的工具化特征要更明顯,并在產品創設、風格穩定、績效考核等方面進行優化,圍繞客戶穩定、長期收益需求優化產品組合,形成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產品;二是關注長期業績回報和穩定性,不要為了規模在牛市高點大量發行產品,行業研究顯示,市場高位時賣出的基金產品其陪伴增益系數往往較低,客戶體驗也比較差。

在財富管理方面,買方力量可以幫助公募基金長錢的形成,基金投顧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波動市場中,投顧幫助投資者提高認知,理解市場波動,重塑信心,資產管理機構與財富管理機構應加強合作,根據投資者的差異化需求給投資者提供解決方案,同時給投資者提供陪伴式服務,緩解凈值波動時投資者的焦慮情緒。

“公募基金行業經歷過很多起起伏伏,包括目前也處于一個比較困難的時刻,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公募基金行業堅持普惠金融的初心,把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公募基金行業一定是大有可為的。”上述公募總經理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