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娛 > 正文

唇亡齒寒的故事出自哪里 ?唇亡齒寒的典故

2023-05-06 10:14:23來源:匯世網  

唇亡齒寒的故事出自哪里

唇亡齒寒的故事出自《左傳》,意思是沒有嘴唇,牙齒會覺得冷。隱喻兩者息息相關。后世將其總結為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的典故

唇亡齒寒的典故是說,在春秋時期,虢、虞兩個小國瀕臨晉國。晉國想吞并這兩個小國,打算先攻打虢。但是如果想去虢國,必須先經過虞。如果虞出兵阻擋,甚至聯合虢共同抗擊,雖然晉國強大,但也難以成功。

一位大夫荀息向建議說:“我們用的屈地產的名馬和價值連城的美玉作為禮物送給虞國國軍,請求讓我們的軍隊通過。估計貪財的虞公,會同意為我們過去的。”

晉獻公道:“這兩樣都是我晉國的兩件寶貝,怎么就送人了呢?”荀息笑著說:“只要大事成功,寶藏給虞公,不就是等同于放在自己家里嗎!”晉公知道這是荀息的計劃一部分,于是派人帶著馬和美玉去見虞公。

虞公過去只聽說過這些珍寶,但他為沒有親眼看到它們而感到遺憾。當時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說要借道虞國之事,當時欣然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知道晉國使者來意后,勸虞公永遠不要以同意借道。他說:“虢、虞是兩個國家,一表一里,唇亡齒寒,輔車相依。若虢亡,虞必失!”這里的“輔”指的是臉頰,“車”指的是牙車骨。臉頰和牙齒骨骼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叫做“輔車相依”。嘴唇和牙齒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不存在,牙齒失去覆蓋,就會寒冷,所以叫“唇亡齒寒”,也叫“唇齒相依”。

不幸的是,目光短淺、貪財的虞公,沒有聽從宮之奇的建議。相反,在晉國的花言巧語下,他不僅答應“借兵”,而且還愿意出兵幫助晉國一起作戰。宮之奇料到虞國會亡,而自己已經無能為力,只好帶著家人,盡早逃往曹國。

就這樣,在虞公的“慷慨相助”下,晉國輕而易舉地滅了虢。晉國借口說軍隊得勝,要整頓軍務,借住虞一段時間,虞公毫無防備。不久,晉軍出其不意地發動了進攻,豫國毫無抵抗之力,立刻被摧毀了。虞公被俘。名馬、美玉,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里。

關鍵詞: 唇亡齒寒的故事出自哪里 ?唇亡齒寒的典故 唇亡齒寒出自哪里 ?唇亡齒寒的典故是什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