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誰活著(活著的基本意義是什么?) 快看

2023-05-06 09:55:41

來源:互聯網

誰活著(人活著是為了誰?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資料圖)

人活著是為了誰?

很明顯,這位朋友是在一次個人糾結中提出這個問題的,所以他問“為誰”而活。一般我們在思考這個沒有外因的哲學問題時,通常會問:“人為什么活著?”而他把對象指定為“誰”,說明我們處于情感矛盾中。畢竟人是情感困惑的主體。

可能是愛人和家庭的沖突,是愛情、親情和友情的糾結,是責任和義務,禁錮了一個人對自由的追求。這是可能的。

如果我們這樣思考這個問題,格局就會小一些。

說得好聽點,無非是把愛情、親情、友情放在利益的天平上。誰重,你就為誰而活。人不可能什么都想要,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方面得到滿足,另一方面的情緒必然受損。孰輕孰重的標準在提問者的腦子里,也可能早就做出了判斷。在這里提出問題,無非是尋找同一觀點的更大更大支持。

我得不到答案。

因為為誰而活是一個相對的、相互選擇性的命題。如果夫妻相愛,感情深厚,你愿意為了它放棄你的生命,只為了你的愛人活著嗎?如果夫妻感情不怎么好,甚至隱隱有些青澀,你為他(她)而活豈不是讓人應接不暇?如果父親是孝順的,母親是愛女兒的,那么,為家庭而活難道不是對的嗎?父母的義務,孩子的責任,沒有理由輕易放手。為了家人和孩子活著有什么不好?

但如果梳理一下這些感情糾葛的邏輯關系,你會發現,人其實是為自己而活的。

愛是為了被愛。你愛你的父母是因為你的責任。你愛你的孩子??赡懿灰粯樱悄阋蚕硎艿搅嗽趽狃B他成長的過程中,他帶給你的快樂——不管是哪個角色,都是在自己身邊蔓延的,而這些關系的中心就是你自己。

不要不好意思承認人的一生都是為自己而活。

即使是炸碉堡的董存瑞,也是為了大家而活,但那只是他的理想。他為了理想而活著,為了理想而犧牲自己——英雄和普通人的區別在于付出的代價。普通人很難邁出獻出生命的這一步。雖然他把“我愿意為你而死”說得很漂亮,但真正做到的人有幾個?我們能做的,可以稱之為英雄。

那么,為自己而活是自私的嗎?

當然不是。那些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為自己的理想奮斗的英雄,都是無私的人。但這不是這個問題的內容,是關于理想和人生態度的問題。你的理想是無私的,你為理想而行動,當然是無私的,你的理想只是個人的享受,即使為了私欲而冒生命危險,我們也只能說你是一個貪錢不要命的人。

所以,討論為誰而活是沒有意義的。

人是為自己而活的。但每個人可能無私,也可能自私,這是不一樣的。

活著的基本意義是什么?

我們解決了之一個問題,就是每個人都是為自己而活。那么活著的意義,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每個人的理想,或者說“人生目標”。

活著的意義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并努力接近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一定能實現,但一定要走在路上。

對個人目標的追求,換句話說,就是對人生價值的確認。

價值確認有兩種,一種是自我價值確認,就是你覺得自己有價值,有活下去的理由?;蛘哒f,這是一種心理優勢,其實是“唯我論”的委婉說法。那些勵志歌曲中的“我真的很好,我真的很好,真的很好”的自我催眠,銷售人員在各種營銷活動中的自我膨脹和信心增加,都屬于自我價值確認的范疇。有心理強大的,有心理干預的,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但在日常生活中,類似于“更好的文章寫得好,更好的文章寫得漂亮”。這種自我調整和解脫,用自己的長處攻擊別人的短處,其實是一種自我價值的確認。

與之相反的生活態度是自卑,這當然是不好的,消極的。但是過度的自我價值確認也是令人厭惡的。為什么?因為會干擾價值認同的第二點——對他人的價值認同。

這另一層意思就是對別人的價值。我活著可以幫助別人,別人在某種程度上離不開我。包括夫妻之間的相互需要,家庭親情的不可或缺,都是值得我們一家人活下去的。

你有沒有有時候覺得自己的生死無所謂,但是一定要為了家人活著?

這是價值確認的兩個方面,自我確認和他人確認,相互制衡。因為人是個體,是群居動物,需要獨立,需要更多的認同。

自信,自我確認,謙虛有禮,別人也會確認。古語有云:“圣賢自有正人之道。他們不卑不亢。他們怎么會這樣?”

確立和追求我們的人生價值是活著的基本意義。

發現生活的真正目的。

活著不能局限于對自身價值的確認。人到了一定年紀,基本上就會對自己和社會有一定的認識。如果他們不繼續思考,他們就能在這種自我意識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完人生。

這是一種快樂、滿足的心境,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現實的,但我們心里都清楚,人需要有一種高于生存這個初級層次的追求,這是人的存在的更高境界——也是人存在的真正意義。

那么這其中的真正意義是什么呢?

很多人答不上來。我可能回答不出來,因為人一旦解決了生存問題,精神上就會跟著每個人的不同思維走,人生目標就不再局限于吃喝玩樂。

我更高的人生目標可能和你一樣,但更有可能是不同的。

因為涉及到認識論,必然涉及到知識和學習。所以,人生更高價值的確認,與后天的學習、圈子、思維方式密切相關。

有的朋友想當小說家,有的朋友想當旅行家,有的朋友想當書法大師,有的朋友想當國畫大師,我想讓詩詞知識下沉,普及。你看,和而不同,都是高于生存的人生目標,但又完全不同。

有目標的人有動力往前走,但比稀里糊涂、按部就班、安安靜靜過日子的人更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目標的得不到和過程中的艱辛與挫折,但也有追求過程中的快樂,來自于一點一滴地靠近目標——那是誰說的“痛并快樂著”。

況且這也不一定是我們真正的人生目標。但是,至少有一個目標。

上下求索永遠不晚

因為人對自己的價值確認存在唯心主義偏差,對他人的價值確認存在客觀偏差,這就會導致我們對人生目標的確定出現偏差。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發現這個人生目標根本不是我自己的菜,那該怎么辦呢?前期付款錯誤怎么處理?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边@些詞互相矛盾嗎?明明“我站在三十歲”。為什么四十歲的我不迷茫?為什么我五十歲才知道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孔子的人生目標和自知之明隨著時間不斷變化的原因。

30歲左右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結果到了40歲,發現都錯了,終于不再疑惑。結果我研究,追求了十年。50歲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是什么。這是一個不斷否定自己的過程,朋友-你-資源-網正確合適的目標是通過不斷的糾錯建立起來的。

人生不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的過程。

孔子走遍天下,選擇教書。今天,他仍然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我們中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在旅行,才最終找到了人生的真諦?

推翻自己一輩子做的事情,發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還來得及嗎?

不會,而這才是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人活著的真正意義——聽到消息,晚上死去就夠了。

關鍵詞: 若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