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14:26:40
來源:生命時報
時下,在新西蘭的葬禮上,少了悲傷和陰森之感,而是充滿了溫馨與慰藉。人們從死亡的角度重新打量生命,加深了對生命的理解,懂得如何更好地活著。
在新西蘭首都惠靈頓,當抬棺人把逝者菲爾的棺材抬進教堂時,數百名送葬者看見的是一個外形色彩繽紛的巨大奶油甜甜圈,紛紛破涕為笑。一生喜歡甜食的菲爾生前每到一處都要品嘗當地的奶油甜甜圈,他被診斷出腸癌后突發奇想:給自己制作一個奶油甜甜圈棺材來告別世界。這個特別的棺材是菲爾的堂兄羅斯的作品,羅斯在新西蘭最大城市奧克蘭經營一家名為“垂死藝術”的企業,專門為人們訂制創意棺材。葬禮上,菲爾的遺孀黛布拉特地驅車160公里,到菲爾最喜歡的面包店買了150個甜甜圈運到教堂,請每一位親友品嘗。黛布拉說:“這沖淡了過去幾周的悲傷,大家心中最后的記憶就是甜甜圈和菲爾的幽默感。”
羅斯的創意棺材非常重現逝者的性格和生活態度,品種不勝枚舉,包括鋼琴盒、帆船、卡丁車、消防車、樂高等。羅斯團隊對棺材的原料做了很大改進,把單純的木材改成可降解材料,與死者一起埋葬或火化。以特制的空棺材為輪廓,用纖維板和膠合板來增加細節,采用乳膠3D打印機設計。價格根據設計而浮動,3000~7500新西蘭元(1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4.5元)不等。隨著創意棺材的不斷開發,新款層出不窮。比如把LED燈放進棺材,下葬后燈會在地下亮30天以上。羅斯的顧客們表示,看見逝去的親人以他生前喜愛的方式繼續存在,寬慰感替代了哀傷。
樂觀的新西蘭人選擇以幽默態度對待死亡,遍布全國的十幾個“棺材俱樂部”(非盈利性機構)就是最好的注釋。成員們每周定期聚會,除了喝茶聊天,還有一項外人看來十分驚悚的活動:為自己制作棺材。第一家棺材俱樂部創建于2010年,發起人是曾在臨終關懷機構工作的退休護士凱蒂·威廉姆斯。她在工作中目睹了人們面臨死亡的極度悲痛,發起成立了這個組織。凱蒂認為:“每個棺材背后都有一個故事,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個性化的告別。”人們不僅想避免傳統葬禮套餐的昂貴費用,也想尋找葬禮不同的、更加個性化的元素。
棺材俱樂部大多數成員是退休老人,不少已風燭殘年。在配偶、親友不斷離去的現實生活中,需要面對揮之不去的孤獨感,和對死亡的憂心忡忡。俱樂部是他們新的社交圈,這里能遇見“相見恨晚”的好友。大家通過彼此敞開心扉的交流,逐漸達成共識,生老病死是一生必須面對的宿命,已經走過人生的春夏,到了必須直面秋冬時,何不振作起來,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讓生活更積極快樂。而且,自制棺材成本低,只需花費約1200元人民幣的成本,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自制。
在奧克蘭的某個棺材俱樂部,每周三上午幾十個會員聚一起,熱烈議論和修改各自的個性化棺材,希望通過以往的生活元素,表達一生的經歷和愿望。一個參戰過的老兵在棺材上綁了舷外發動機,意味著準備進行“最后的航行”。在工作車間里,86歲的布魯斯麥皮克正在專心致志地工作。他退休前是建筑工人,精通木工,他和幾位朋友是俱樂部的志愿者,用他們的專業技術幫助會員制作棺材,確保符合當地的法律和技術標準。會員們還經常幫別人做棺材,并把完工的棺材送到主人家中。有的放在倉庫,也有的作為書架、桌子、茶幾擺放在室內。
棺材俱樂部設置了對外開放日,邀請民眾來參觀,讓社會了解老人的現狀和思想。目前,俱樂部的分支機構遍布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遠在英國和意大利也有人陸續與他們聯系,籌備在當地建立同樣的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