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14:18:50
來源:湖南醫聊
近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位因室內煤爐取暖而門窗緊閉導致煤氣中毒的患者。
家屬介紹,當時發現的時候,已癱倒在地,呼之不應,口吐白沫,小便失禁。
當時房間里有一煤爐,門窗緊閉,煤炭已滅,可聞及煤氣味,送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治療。
接診醫生立即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及詢問病史,根據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及輔查,診斷一氧化碳中毒。
隨后,在醫護人員陪同下行高壓氧艙治療。經過幾次治療后患者病情較好轉,現在在急診科繼續治療。
每年的冬季,急診科都會迎來許多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今年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CO中毒人數已達 27人。患者通常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
老人主要是室內煤爐取暖而門窗緊閉導致煤氣不能排除室外,從而引起了煤氣中毒。
兒童則主要是使用燃氣熱水器等產品時,天然氣燃燒不充分產生的一氧化碳積蓄在室內排不出去而導致了CO中毒。
永州市道縣、祁陽縣近來各發生一起因燒炭、燃煤取暖引發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共導致6人死亡。
冬季是燃氣使用的高峰季節,由于氣溫低、環境密閉、空氣流通差,以及家電使用習慣、安防意識差等原因,極易引起燃煤燃氣中毒、泄漏等事故。
其實一氧化碳中毒重在預防,一旦發生了及時送至醫院,經過系統的治療,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甚至痊愈。
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俗稱煤氣中毒。
在生產和生活環境中,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可產生一種無色、無臭、不溶于水的氣體,不易察覺。
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大200倍左右,當CO進入機體后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從而使血紅蛋白失去了攜氧能力,引起機體缺氧中毒。
由于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所以腦對缺氧最敏感,同時心、肝、脾、肺、腎等其它器官也會因缺氧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
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1.生活性中毒:
如在通風不良的浴室內使用燃氣加熱器淋浴、室內使用媒爐取暖而門關緊閉,緊閉的空調車內停留時間過長等。
2.職業性中毒:
如高爐煤氣、煉焦、燒窯等工業生產過程中爐門或窯門關閉不嚴等可造成CO中毒。
3.意外中毒:
失火現場吸入大量煙霧、煤礦瓦斯爆炸、煤氣泄漏等。
一氧化碳中毒的三大癥狀
1.輕度中毒:
中毒時間短,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為10%~20%。
表現為中毒的早期癥狀,頭痛眩暈、心悸、惡心、嘔吐、四肢無力、意識模糊,若此時脫離中毒環境后,吸入新鮮空氣,癥狀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遺癥。
2.中度中毒:
中毒時間稍長,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占30%~40%,在輕型癥狀的基礎上,可出現虛脫或昏迷。
皮膚和黏膜呈現煤氣中毒特有的櫻桃紅色。如搶救及時,經加壓吸氧治療,常于數小時后清醒,一般無后遺癥狀。
3.重度中毒:
發現時間過晚,吸入煤氣過多,或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一氧化碳,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常在50%以上。
患者呈現深度昏迷,各種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壓下降,呼吸急促,死亡率高。
一般昏迷時間越長,預后越嚴重,常留有癡呆、記憶力和理解力減退、肢體癱瘓等后遺癥。
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常識
1.首先鑒定是否發生煤氣中毒,凡現場散發有煤氣異味,患者口唇呈櫻挑紅色,是最有力的煤氣中毒證明。
2.其次,立即打開門窗或把中毒者移到空氣新鮮的地方,解松衣扣、腰帶,并使中毒者頭后仰,保持呼吸道通暢。
3.若自己意識到煤氣中毒全身乏力,應就地匍行,及時離開。
4.居室外的人進入室內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不要開燈或使用火柴,以免爆炸。
5.迅速呼救,及時打120急救電話送至醫院做高壓氧治療,以免留下后遺癥。
6.在等待救援人員間隙,對中毒者作進一步檢查和急救處理,一定要嚴密監測中毒者的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壓等病情變化,一旦發生心跳呼吸停止,予心肺復蘇。
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措施
1.立即終止一氧化碳吸入和糾正缺氧。
高壓氧艙治療能增加血液中溶解氧含量,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可迅速糾正組織缺氧。危重患者可考慮血漿置換。
2.控制高熱。
3.防治腦水腫和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
如何預防一氧化碳中毒?
1.家庭用火爐:煤爐要安裝煙筒或排風扇,定期開窗通風,定期檢查,并安裝報警裝置。
2.煤氣發生爐和管道要經常維修,定期監測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和設置報警裝置。
3.在可能發生一氧化碳中毒的場所停留,一旦出現頭暈、頭痛、惡心等先兆,應立刻引起警覺,迅速離開。
4.開車時,不要讓發動機長時間空轉;車在停駛時,不要過久地開放空調機;即使是在行駛中,也應經常打開車窗,讓車內外空氣產生對流。
感覺不適即停車休息;駕駛或乘坐空調車,如感到頭暈、發沉、四肢無力時,應及時開窗呼吸新鮮空氣。
5.不使用淘汰熱水器,不使用超期服役熱水器。
安裝熱水器最好請專業人士安裝,不得自行安裝、拆除、改裝燃具。
冬天沖涼時浴室門窗不要緊閉,沖涼時間不要過長。
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高發季節,中毒事件屢見不鮮。
預防一氧化碳中毒主要在于意識,能夠及時識別中毒癥狀,脫離中毒環境,才能更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