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推行不了?公筷公勺為什么推行難

2020-08-27 14:45:21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如今,一到吃飯時間,詹女士家里4口人很自然地用餐盤盛飯菜,拿起自己專屬的筷子,“分餐習慣的養(yǎng)成,要感謝這次疫情。”詹女士笑著說。

日前,首都文明辦發(fā)起公筷行動公約,號召市民把公筷公勺擺上桌,分餐進食。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盡管有的家庭已經(jīng)用上公筷公勺,實行分餐制,但要想在家庭中普遍推廣,還有不少困難。

“一家人還分什么”

老人覺得用公筷沒有“人情味”

用自己的筷子給家人夾菜,用嘴吹涼勺子里的湯喂給孩子,一直以來,合餐共食是市民普遍的用餐方式,詹女士家庭也一樣。疫情發(fā)生時正值春節(jié)全家團圓之時,可詹女士卻決定,公筷公勺到了必須執(zhí)行的時候。“以前,我提這個建議,婆婆很反對,覺得這樣做一點兒沒有人情味。”詹女士開始做婆婆的工作。

她找到新冠肺炎病毒傳播的視頻放給婆婆看,“咱們家孩子才3歲,抵抗力差,前段時間感冒花了半個多月才好,而且大人們的口水里攜帶了一定的病菌,使用公筷公勺后,能大幅減少病菌的遷移。”

“外面飯店用公筷公勺能理解,咱們一家人,還分什么?”“過年不就是要吃團圓飯嗎,不能互相夾菜?”婆婆有些不解。以往總是持中立態(tài)度的丈夫這次也站在詹女士一邊,態(tài)度堅決。

就這樣,詹女士家里開始把公筷公勺擺上桌。“剛開始幾天,老人家不習慣,覺得見外、陌生。經(jīng)過一個星期左右的磨合,慢慢地也就習慣了。”詹女士介紹,菜炒好后,他們先放在公盤里,大家取食時用公筷夾到自己的盤里根據(jù)自己的食量取用。

后來,轉變了想法的婆婆還給想了一個招兒,每個人挑選自己喜歡顏色的橡皮筋,綁在筷子最上方,從那之后,每個人有了自己的專屬筷子。

“是不是嫌我們臟”

家里普及多年到親友家就“破功”

“我家使用公筷公勺,分餐進食有好幾年了。”看到首都文明辦的倡議,馬女士在朋友圈寫道。

馬女士是一名新聞工作者,2017年初,她看到了一則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視頻,再詳細一查,原來這個病菌如此普遍。“合餐制易帶來疾病傳播,不少人幽門螺旋桿菌陽性就是最好的實證。”回家后,她把這個新聞解釋給父母聽。一家人當即決定,分餐進食。

馬女士從網(wǎng)上買了好幾個全新的餐盤和筷勺。每次家里炒完菜,每人用公筷挑些喜歡吃的放在自己盤子里,“就跟在單位食堂就餐一樣。”接著,馬女士又買了臺消毒柜,一天對碗筷和餐盤進行3次消毒。

就算是吃火鍋,馬女士一家也嚴格執(zhí)行用公筷公勺的規(guī)定。“有人覺得吃火鍋就是要那種熱熱鬧鬧的感覺,但這么多雙筷子在一個火鍋里撈來撈去,等于把含有自己口水的筷子在湯里反復涮了好幾次。”不僅如此,馬女士一家三口出去餐館吃飯,也會主動多要兩雙筷子作公筷用。

3年下來,文明習慣算是養(yǎng)成了。讓馬女士困惑的是,就算一家人執(zhí)行得好,可要去了同學聚會或者有遠房親戚上門,就會很“尷尬”。“如果是特別熟的同學、親戚,我就直說,為了健康著想,大家把公筷公勺用起來。”馬女士直言,大部分時候她一提,頓時氣氛就冷了,有的人還會來一句:你是不是嫌我們臟啊。

“不是矯情也不是生分”

“舌尖上的文明”需每個家庭共同發(fā)力

與餐館落實公筷公勺、分餐制相比,“公筷行動”從公共大餐桌推廣到千家萬戶的小餐桌,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到底難在哪兒?“還是習慣問題吧。”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一些傳統(tǒng)觀念深厚的年輕人和老人持保守態(tài)度,但大部分也表示,這次疫情是一個好時機,自己愿意嘗試,把公筷公勺和分餐進食落實到自己家。

昨天中午,媽媽炒好菜后,10歲的王蕓主動當起小助手,一一把紅燒蘿卜、芹菜炒雞蛋分到自己和爸爸媽媽的小餐盤里。

“分餐已堅持30多天了。”王蕓的媽媽告訴記者,他們一家從老家山東回到北京后一直待家里,趁這個機會推行了分餐,把家里的小盤子用了起來。燒好菜就分,分到的飯菜還能努力吃光光,既保證了營養(yǎng),也不浪費,讓女兒養(yǎng)成好習慣。

“分食分餐,公筷公勺,可以’小手拉大手’。最近我看還有個《文明公筷三字經(jīng)》,也適合在孩子中推廣。”王蕓媽媽覺得,大部分的孩子現(xiàn)在每天在家,可以讓孩子做個良好的示范,帶動家長、老人養(yǎng)成習慣。

首都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保證外出聚餐用“公筷公勺”,先從家里吃飯做起。“這不是矯情,也不是生分,而是為了每個人舌尖上的文明。”

關鍵詞: 公筷 公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