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豆橛子“逼瘋”的夏天

2023-08-30 05:56:26

來源:北京青年報

這個夏天,“山東人被豆橛子逼瘋”上了熱搜。在豆橛子豐收這倆月,不少山東人內心的口號是:山東豆橛子拿點走吧您?

稱長豇豆為“豆橛子”,到我們這里卻例外,我們淄川城南“鄉語”主打一個短平快,能用一個字說明白的,絕不吐兩個字。所以,豇豆,我們也不隨大多數山東人叫“豆橛子”,我們叫“豆莢”。說這個詞時,還得給它搭配一個伴侶——茄,豆莢茄是夏天菜地里的顯眼包,排名不分伯仲。


(資料圖片)

它倆不僅結伴在菜地里稱霸,還結伴出現在餐桌上。豆莢茄在我們這里已經成為一個詞,公平說,豆莢茄既能單打獨斗,自成一菜;又能雙劍合璧,燉爛在一個鍋里。

豆莢茄是時令菜,也是家常菜,大多數人都喜歡,壞就壞在它們生長旺盛,澆點水,就鉚足了勁兒長,今天剛摘了,明日又長足了腰身給你看。咱就說,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有膩的時候,豆莢茄也不例外,從初吃歡喜,到久吃生厭,用不了十天。

有種地情結的我媽,在家門口開墾出一片菜園,種點時令蔬菜自給自足。鑒于豆莢茄高產,自消困難,送人也困難,我媽決定少種、精種。今年總共種了4棵茄子,幾架豆莢,沒想到今年豆莢茄大豐收,一天就摘四五個紫胖子,豆莢也長勢喜人,蹭蹭躥個兒。

我媽吃不了,兒女家挨個送,一次我媽去給大哥家送菜,進廚房發現,上次送的菜還躺在塑料袋里,口都沒解開。我媽說,即便不心疼菜,還心疼自己的力氣呢。氣得我媽發誓,再也不給大哥家送菜了,除非他打電話要。

自己吃夠了,我媽開始將目光瞄向親朋,送了幾次后,親朋也開始婉拒,說家里還有。總不能讓菜爛在地里,我給她出主意,家門口是公園,晚上散步的人不少,不如放公園門口,誰稀罕誰要。

我媽想了想說,免費菜,誰好意思白要,不如象征性收點錢。我打印了一張收款碼,上面寫著:自己地里的綠色蔬菜吃不了,拿出來賤賣,五毛錢一兜。

每天下午,我媽把小椅子搬到公園門口,再把自己家消耗不了的豆莢茄裝方便袋里,放在椅子上,把收款碼貼在椅背上。

無人售菜,錢付不付無所謂,菜送需要的人,不浪費就行。

晚上,我的手機響了,有人掃碼支付了5元。我以為是拿菜的人看錯價格了。第二天晚上,我媽又把一兜豆莢茄放到椅子上,這次收到了4元。隔天,我媽放了一兜,我又收到了10元。

我媽在公園門口放菜有十幾天了,從未有人掃碼支付五毛錢的。掃碼支付就像開盲盒,每天價錢都不同,“盲盒”價格每次超出我的預料。善意回贈善意,溫暖回報溫暖,讓人心生感動。

“盲盒”收款,我媽感動的同時又感慨,自己賺了他人便宜,這樣不好,明年豆莢茄少種,絕對不能種這么多。

呃,這話聽著這么耳熟,我媽貌似年年此時都說一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