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1 06:49:09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6月以來,全國多地開啟高溫模式。為督促用人單位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多部門近日相繼發布通知,要求加強高溫作業勞動保護,防范職業性中暑事件發生,并按規定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
高溫津貼的話題每年逢夏必“熱”。為保證這份酷暑權利,相關政策接連上新,要求標準也逐年提高,可具體到落實層面,打折克扣的現象卻屢屢發生。或是按當日天氣預報“精準”折算,或是發放防暑藥品、冰鎮飲料等實物與之抵消,再或者干脆裝傻充愣、取消發放,讓本該拿到手的津貼淪為望梅止渴的“紙上福利”。
按時足額發放高溫津貼,相關法律有著嚴格界定。早在2012年,國家層面就出臺辦法,要求用人單位將高溫津貼納入工資總額,至此,這筆錢就跳出了勞動者“福利”的解釋框架,成為受法律保障的基本勞動報酬。可即便如此,其發放還是陷入了“年年喊、年年難”的怪圈,究其原因,維權難是很重要的一條。就拿舉證階段來說,很多地方依然遵循“誰主張、誰舉證”,可對于長期室外作業的勞動者而言,溫度測量頗為復雜,不同區域溫差又大,想要證明溫度達標并非易事。除此之外,津貼數額不高、維權耗時費力,每項因素都或多或少成為勞動者訴諸司法的現實阻礙,反過來也讓相當一部分企業有恃無恐。
高溫津貼也許并不多,但包含的是濃厚的人情溫度、城市關懷。在這方面,各地監管當然要持續發力,而打破維權困境同樣至關重要。就此,各地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可供借鑒。比如,一些地方要求勞動爭議仲裁機構開啟“綠色通道”,針對高溫津貼簡化優化辦案流程,做到快立、快調、快審、快結。另外,如專家所建議的,既然高溫津貼屬于勞動報酬的一部分,那么由此產生的勞動爭議,也理應由用人單位進行舉證,如此才能從根子上倒逼企業優化制度、完善發放。
有研究顯示,今年很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炙烤”之下,企業應少些“畫餅”、多講良心,將“政策清涼”落實到位,才是對“高溫下的堅守”最好的尊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