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掃一掃”也是商業欺凌

2023-06-16 06:31:45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資料圖)

走進某知名餐廳,因沒有智能手機不能掃碼,最終只能餓著肚子離開,這是一對80多歲老夫妻的真實遭遇。事后,記者詢問多名店員發現,該餐廳不提供紙質菜單,掃碼點餐是“唯一渠道”。

不會掃碼就別吃飯,這樣的“霸王條款”已不是第一次引發爭議。平心而論,“掃一掃”自助服務的初衷是提高效率、避免漏單,但問題在于,明明是多了一種選擇,卻被某些商家搞成了“單選動作”。填寫信息才能點菜,授權同意才能付款,掃碼之后頁面來回跳轉……連年輕人都得鼓搗半天,更不用提“技術弱勢”的老人了。如此,究竟是在提供便利,還是強加門檻?

掃碼充其量就是個服務工具,使用權理應在顧客手中。但從現實來看,隨著這項應用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商家已然忘了服務本位。特別是眼下私域流量池概念正火,某些餐飲企業熱衷追求“互聯網+”。僅靠掃碼這一環節,幾乎就可以實現無成本求關注、拉會員、搞推送,甚至肆無忌憚地“監視”消費者。此前不就有顧客掃碼消費后,在某平臺發布了匿名差評,結果店員在系統中稍一比對便找到了其個人信息,要求“聯系溝通”。

“技術進步應當讓消費者享受發展紅利,而不是成為經營者商業欺凌的工具。”針對此類亂象,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排查,各地消協公開勸喻,可多重舉措之下其仍屢禁難絕,說到底還是違規成本太低、震懾力度不夠。縱觀近些年典型案件,往往在出現明顯過度索權、侵犯隱私行為時才會受處罰,且罰款數額也多在幾萬元左右。而面對日常生活中要求掃碼、自助下單等情形,消費者僅僅是“有權拒絕”,只要不主動維權就基本等同于“默認規則”。如果日常監督仍不夠強化,商家要如何才能恪守“邊界感”?

經營主體林林總總,消費場景層出不窮,越是技術飛速迭代、越是新模式不斷涌現,就越要守住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的底線。為那些可能“掉隊”的人兜底,在任何時代都是經營者不可忘記的商業倫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