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9 11:37:06
來源:中國經濟網
(資料圖)
近日,寧夏“跪地求水”事件引發輿論關注。有人質疑,說在干旱地區種植楊樹、國槐、絲棉木等需水量大的喬木,反而會危害當地生態系統。有人支持,說植樹治沙時考慮經濟收益無可厚非。
治沙時考慮經濟收益,的確無可厚非,這還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只有形成正收益的良性循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各種生態環保工程,才能持續而健康地運行下去。從中國的環保實踐來看,科學治沙才能長遠獲益。
科學治沙,首先要算好長遠的生態賬。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大的喬木難以成林。寧夏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事件所在的寧夏馬家灘鎮,常年干旱少雨,屬于資源型缺水區,主要依賴黃河過境水和地下水。在這樣的地方搞生態建設,水資源是最大的瓶頸,以大水漫灌方式大量種植高大闊葉喬木,顯然存在水資源浪費之嫌,算長遠生態賬,是年年虧本而不可持續的。喬木不是不能種,它能降低風速,可用于建設農田防護林網,或圍繞綠洲搭建大型林帶。但我們在實踐中有過教訓,缺水地區大面積栽種速生楊弊大于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