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 13:49:49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萬象“耕”新,不只體現在糧食作物上,這個春天,更多的傳統農業產業融合了數字技術,有了全新面貌。安徽潁上縣地處淮河之濱,漁業發達,隨著淮河重點水域禁捕,靠水吃水的老路走不通了。然而,這里的漁民們卻找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這是安徽省潁上縣郭彭村的新春第一網魚,400多條鱸魚被一位客戶包圓了,每斤比市場價還高出3.5元。
客戶 程慶輝:今天上班,我們來跟他定一下,打算長期合作。我們就是要用這種水嫩鮮嫩的魚,貴一點我們也要用。
(資料圖片)
大棚種蔬菜常見,但是“大棚養魚”卻是個新鮮事兒,這就是潁上縣黃橋鎮從去年8月底才建成投產的智慧漁場。和傳統的水面圍網養魚相比,這種養在陸地上、養在大棚里的魚用了不少高科技。
安徽潁上縣黃橋鎮郭彭村智慧漁場負責人 郭行義:我們每個箱子都得配一個傳感器,如果是綠燈,證明氧氣含量是正常的,如果是紅燈亮了,證明氧氣就有問題,我在手機上面都可以實時看見。
養魚箱上的傳感器,老郭把它叫作“數字鬧鐘”。沒有裝上這些設備之前,網箱養魚是個苦差事,晚上要經常起來查看是否缺氧。而現在,含氧量監測由“數字鬧鐘”接手,并自動決策處置,魚的質量和產量大幅提高。
潁上縣黃橋鎮郭彭村智慧漁場技術員 董德水:通過這個數據平臺,能夠隨時掌握整個項目的魚的生產狀況、魚的水質的情況。
這個漁場占地6.5畝,有80個養殖箱體,一個養殖箱就相當于2.5畝精養魚塘水面的養殖量。如今,每天都有3000斤鮮魚從這里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潁上縣黃橋鎮黨委書記 劉國東:一開始我們不是80個箱子,實際一開始就4個箱子。4個箱子先養,養完了以后讓他們看,他們看到了效益,立即變化就大了,現在很多村都要往這里面投。
現在,漁場旺季每天都需要50多名工人,全部來自于當地村民。
安徽潁上縣黃橋鎮郭彭村智慧漁場負責人 郭行義:禁捕以來,好多漁民就沒有事情做了,我們智慧漁場就需要他們這些會捕魚、會撈魚的工人轉化為產業工人,這樣既解決了我們工廠的用工問題,又解決了他們就近就業問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