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濕地已成為中國濕地公園的樣板

2023-02-03 05:36:58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2023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舉行

西溪濕地已成為中國濕地公園的樣板


(相關資料圖)

2023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舉行。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為我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本版圖片/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供圖

今年世界濕地日中國主場宣傳活動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舉辦。記者從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獲悉,作為我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經過近20年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目前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已成為中國濕地公園的樣板。

我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20世紀末,由于城市化加速,浙江杭州西溪濕地面積從歷史上的60平方千米銳減至10余平方千米。

西溪濕地離杭州市區較近,早期濕地的農民去城里飯店取泔水比較方便,農民大規模養殖豬。在當地鄉鎮,生豬規模化養殖占比達到70%,有超過2萬多頭生豬。豬圈臨河而建,導致濕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遭到較大破壞。

為改變生態現狀,2003年8月,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啟動。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一項保護環境的“生態工程”,也是傳承歷史的“文脈工程”和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

2005年2月,經原國家林業局批準,杭州西溪濕地成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距離杭州市中心約6公里,總面積11.5平方公里。

2006年3月,原濕地公約秘書處亞太區域高級顧問雷光春在考察西溪后指出,“作為中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西溪的地位和責任已遠遠超出了其作為杭州市城市濕地公園的定位,關乎中國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大局,同時也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有益經驗。”

三年后,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加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編號為1867。

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黨工委委員、濕地服務中心副主任劉想告訴記者,通過近20年的不懈努力,在城市化過程中不斷消亡的西溪濕地得到了拯救,并恢復了西溪濕地作為遷徙鳥類、土著魚類的關鍵棲息地。通過清淤疏浚、截污納管、科學配水、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措施,改善了西溪濕地水體環境和生態環境,恢復秋雪庵、西溪草堂等45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此外,為更好地保護西溪濕地的生態環境及人文景觀,立足西溪濕地的特色和個性,制定了《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包含了《西溪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等多個專項規劃。出臺了我國第一個針對單一濕地公園的條例——《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保護管理條例》,科學劃定濕地功能分區,即生態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嚴格分區管理。

一種創新的“西溪模式”

隨著濕地發展理念的變化,人們對濕地保護意識的提高,西溪濕地也在不斷探索新的有關濕地保護的創新模式。

“就是根據時代要求和西溪實際,尋找一個‘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平衡點’,探索一個‘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度’。”劉想說,其創新就是確立并打響了“游在西溪、學在西溪、住在西溪、創業在西溪”的品牌,創造了POD發展的“西溪模式”。POD模式全稱Park?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以城市公園等生態設施為導向的一種發展模式。

據介紹,POD發展的“西溪模式”通過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形成濕地公園組團化發展方式,來實現城市價值的復合化和城市功能的集約化發展。“以濕地公園為‘玉’,以濕地周邊區域為‘金’,通過‘賦金于玉’實現‘金玉成碧’。形成濕地公園‘金鑲玉’的組團化發展。”劉想告訴記者。

“西溪模式”強調要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注重以民為本、道路(河道)有機更新等先進理念,落實好西溪濕地及其周邊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產業功能、人居功能,高質量推進西溪濕地的保護和發展。

在提升公眾生態保護意識方面,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西溪濕地結合濕地自然生態優勢和資源分布,公園先后打造了蓮花灘觀鳥區、水下生態長廊、水質自動監測站、氣象自動監測站、杭州濕地植物園等環境教育站點。環境教育基地場所面積1400平方米,場地一次性可容納600余人,為開展環境教育工作提供良好條件。

近年來,公園以符合教育規律、貼近學生實際、科學生動有趣為目標,系統開發了獨具特色的觀鳥、水質檢測、動植物識別等一系列科普教育及生態文明實踐教育課程,如生動有趣的“神奇的空氣”“甲蟲大力士”“植物大反擊”“飛羽尋蹤”“濕地探秘”等特色戶外課,吸引了眾多親子家庭和假日小隊參與。

完整構建濕地水生生態系統

水是西溪的靈魂,濕地內約68%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據了解,自建園以來,濕地水生生態系統得到完整構建,西溪濕地的水質由2005年前的劣Ⅴ類提升至目前的總體Ⅲ類。

與2005年建園前相比,西溪濕地生物多樣性也顯著增加,據9大監測樣地記錄,截至2022年底,現有維管束植物1040種、昆蟲898種、鳥類196種。優良的生態環境和環境空氣質量惠及周邊居民,優化調節城市總體生態質量。

西溪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還在改善城市防洪、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世界文化遺產、提升杭州市綜合競爭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介紹,2007年10月“羅莎”臺風和2013年“菲特”臺風期間,西溪濕地分別蓄積了1200萬和1300萬立方米洪水,大大降低了杭州城西水位,為保護周邊居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針對千百年來原住民的農耕、漁耕等傳統生態農業生產方式及其過程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西溪濕地深挖其生態文明內涵,重視保護、創新傳承。西溪龍舟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濕地公園內專門建設西溪龍舟陳列館,每年的端午節,濕地公園內還會舉辦以龍舟競渡為主題的文化生態休閑娛樂活動。

劉想表示,西溪濕地目前形成了“探梅節、花朝節、龍舟節、火柿節、聽蘆節、干塘節”等獨具濕地生態文化特色的品牌節慶活動,不僅使市民游客能領略濕地公園獨特的人文底蘊,也能使杭州市民與西溪濕地建立深層次連接,走進濕地公園,熏陶濡染優秀文化,實現生態保護和文化傳承可持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開園以來,帶動了近5000人在西溪濕地就業,約70%員工為原住居民。每年前來考察學習的國內外業內人士、政府機關人員達1萬多人,帶動了中國濕地公園發展,促進了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和國際交流合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