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30 15:33:11
來源:農民日報
農業綠色發展的理念,這些年逐漸深入人心,尤其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不斷提高,生產管理者可謂百般重視。但縱觀各地實踐,也存在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各個環節各行其是,甚至相互脫節。如何站在生態系統的角度,讓“綠色”貫穿始終,并且可持續發展?
早在2003年,浙江便旗幟鮮明地提出“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定位,20年來一張藍圖繪到底。從現代生態循環農業試點省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從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試點省到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省,再到全國首個整省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試點建設的先行區,綠色堪稱浙江大地的最亮底色,也成為浙產農品的絕佳名片。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眾所周知,農產品量大面廣,所涉環節、主體、領域又頗為復雜。在浙江看來,農業綠色發展絕非“表面功夫”,這是一場深層次的巨大改革,因此得站在更高層面予以破解。那么,浙江怎樣先行?如何示范?又形成了哪些經驗?
關鍵詞一:內外兼修
一年到頭忙不停,算算收成,富產農場的“當家人”蔣雄祿很是欣慰。農場里有塊省級稻漁綜合種養基地,稻蝦共作110畝,水稻畝產653公斤,再加上總產量8600多公斤的小龍蝦,畝產利潤比普通稻田高出數倍。一地兩收,關鍵水稻品質也提升不少,賣出了“生態價”。
蔣雄祿告訴記者,如今田頭抓綠色,可不能光看農藥包裝袋回收、秸稈綜合利用等,還得從標本兼治出發,改善整個農田水生態環境系統。就拿田旁的花草來說,最易吸引赤眼蜂,它正是稻飛虱、二化螟等害蟲的天敵;田里種的伊樂藻,則能凈化水質,稻子少生病,自然少用藥;龍蝦能吃害蟲,排泄物又能肥田……蔣雄祿如數家珍,頗具心得。
過去總說“種田收入少”,如今“種田也能富”。2022年,永康市新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就有120公頃,累計推廣面積由此達到824公頃。通過良種選購、生態防控、精準用藥等措施,水產養殖用藥總量減少5%以上、抗生素用量減少30%以上,水稻種植用藥用肥減量70%以上。算效益,稻魚共生,平均畝產4500元,增收十分顯著。
記者了解到,2019年,浙江在全國首創以化肥、農藥實名制購買以及定額制施用為內涵的“肥藥兩制”改革,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建立包含水稻、秋冬作物、經濟作物在內的17種作物化肥定額以及7種主要作物農藥定額標準體系與配套技術導則。
在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科教處處長陳百生看來,既然是改革,就必須避免零敲碎打、各自為戰,轉而更強化集成創新、系統發力,從技術、標準、產業、經營、政策、數字等方面綜合施策,形成農業綠色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對此,浙江章法有道:技術體系上,每個產業配備專業化團隊,集科研創新、應用推廣與人才培育于一體,一批綠色高效技術模式應運而生,農業科技貢獻率平均每年提升1個百分點;標準體系上,“一品一策”的風險管控措施覆蓋12個特色農產品,5年總共制修訂了149項省級地方標準;再看政策體系,圍繞肥藥投入減量、農廢循環利用等各個環節,從區域到主體,再到生產方式的各個層面,全方位、多維度,正向有激勵、負向有約束。
“生態攔截溝”便是“內外兼修”的最佳例證。在平湖市廣陳鎮龍興村的趙家兜灌區,記者看到,就雙閘板溢流型排水裝置這一“小閘門”,成為稻田退水截流處理的關鍵所在,一個成本只需240元,作用可不小:可控制3畝稻田的肥藥流失通道,也防止水土流失,節肥節藥,又節水節電,降碳防汛,一舉多贏。
關鍵詞二:疏堵結合
又是一車沼液出廠,衢州市寧蓮畜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秦唐勇按例在“綠色養殖循環試點聯絡工作群”里打卡,報告此趟出車記錄。其實,“云端”早已知曉:在衢州市衢江區,106家規模豬場全都納入第三方智能化監管平臺,通過液位儀、智能電表、流量儀等監測設備,如同裝了“火眼金睛”。
衢江是浙江16個畜牧強縣之一,生豬出欄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都說養豬業,最頭疼的莫過于廢棄物,但通過資源化利用,煩惱變幸福:衢江區的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9.6%。是否有利可圖,企業最具話語權。
以“寧蓮牧業”為例,秦唐勇說,每年能從沼液肥中獲益170萬元,豬糞轉化成有機肥可增收700多萬元,兩者相加遠超技術、設備等投入。在衢州三易易美麗生態農牧有限公司,記者聽到了同樣喜人的數據:這里年出欄生豬約5萬頭,可產沼液肥約10萬噸,用到種植基地后,果品質量更高,綜合算下來,增加效益近200萬元。
過去,有些豬場為節省支出,偷排漏排屢禁不止。可在衢江,“養殖場+種植基地”的主體小循環,“規模養殖場+沼氣集中供氣+沼液濃縮+農業園區”的區域中循環,“豬糞收集+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種植業利用”的縣域大循環,再輔以線上線下實時監控的長效運行,變廢為寶,已入佳境。
農業綠色發展,要堵更要疏,兩者結合,相得益彰,此種理念不僅在衢州蔚然成風,同樣盛行在全省各地,還貫穿其他領域,配方肥替代平衡肥就頗為典型。一方面,政府部門抓“減肥”,另一方面,關鍵在于提供更優方案,方便又高效,農戶自然都愛用。
2022年,浙江就發布了42個主要農作物的省級主推配方,有序引導肥料生產流通企業按方供應,農戶按方施用,全年共累計推廣配方肥51.5萬噸,徹底扭轉了十多年來平衡肥主導市場的局面。據測,作物吃上這一“營養餐”后,基肥減磷10%-15%,追肥減氮約5%。
在紹興市上虞區,這里得心應手的秸稈綜合利用,一解“秸稈大縣”的心頭難題,關鍵之舉也在“疏”。據介紹,從前端收儲到中端粉碎,再到末端利用,獎補體系貫穿全鏈條,收儲網點輻射各鎮街,粉碎中心承接消納,利用側的堵點再逐一打通,作肥料、作飼料、作燃料、作基料,每年利用各類農作物秸稈1.5萬噸以上,利用率超過96%。
數據顯示,5年來,浙江化肥農藥減量分別超過16.2萬噸(折純)、1.2萬噸,降幅分別為19.2%、25.3%,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率分別提高到96.6%、92%。實施“肥藥兩制”改革以來,全省肥藥定額示范區通過肥藥減量實現節本100元/畝以上。
關鍵詞三:產銷協同
記者采訪中,明顯感受到,浙江抓農業綠色發展,市場邏輯無處不在。無論是政府部門的管理人員,還是田間地頭的生產主體,大家始終認為,綠色既要管出來,更要產出來,根本動力還在于市場。消費者愿為綠色買單,綠色產品更好銷、價更高,生產者可從中受益,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那么,產銷之間如何協同,千頭萬緒又怎樣厘清?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破解此題找到“線頭”。省里提出數字化改革命題后,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立即著手開發建設名為“浙農優品”的應用場景,貫穿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的全流程服務管理,涵蓋了肥藥定額標準生產、質量安全精密智控、產銷對接優質優價等機制,橫向協同發改、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7個部門,縱向貫通11市87個涉農縣。
有了數據的鏈接,產銷之間的溝壑加速消失。對此,浙江創新推出“浙農碼”制度,打造全省農產品規范統一的電子追溯標識,主體基本情況、農事操作、合格證、地理標志等信息一覽無余,關鍵嫁接市場監管“浙食鏈”,將生產環節、流通環節信息打通,破解了質量追溯“失鏈”“斷鏈”難題。一旦某環節出險,向上可追查、向下能預警。
對生產者而言,如今,有了綠色發展評價體系,打開“浙農碼”,紅黃綠三色反映進度和水平,利于查漏補缺、按標生產;對采購商而言,篩選出好主體與好產品更精準,數據做背書,優質生產主體成為市場“香餑餑”,何愁難銷、何懼壓價;對消費者而言,選擇放心的、優質的農產品,也有據可依。而這些都會通過數據層層傳導,反推到生產端,形成良性互動。
據了解,“浙農優品”推出一年多以來,已幫助406家采購商與1833家生產主體實現合作,生產主體平均增收10%。以全產業鏈企業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為例,入駐成為采購商主體后,成功打通50個生鮮單品的供應鏈路,短短時間就帶來超過5億元的采購資源。
“今后,我們的方向就是,一方面加強評價結果在產銷對接、評獎創優、項目安排等方面的綜合應用,另一方面,‘浙農優品’有了更多的數據積累后,進一步與消費者進行鏈接,在更多生活場景中能夠應用,真正讓好主體找到好市場、好產品賣出好價錢。”陳百生說。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