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論證改寫關鍵劇情 科研國家隊為大片注入“硬核”

2023-01-30 07:30:34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太空電梯不可能建成”“幾千顆核彈炸不掉月球”……電影《流浪地球2》上映后,觀眾圍繞這些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觀眾挑的這些刺,我們其實都一一討論過,但科幻電影不是科學紀錄片,它既要有‘科’,也要有‘幻’。”在這部影片中,國產科幻電影首次擁有了規模達19人的科學顧問團隊,其中多位是中科院的研究員。他們提供的科學視角,幫助影片完善了世界觀架構和視覺呈現效果,也曾促使一段重要劇情被全面修改。

中國計算機學會科普工作委員會主任助理崔原豪與《流浪地球2》的緣分,始于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的電話邀請。“這可以說是‘造夢’故事的開始,除了科幻電影之外,科學家恐怕很少有機會‘見證’一個未來世界。”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魏紅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韓桂來……科研“國家隊”力量的陸續加入,為電影注入了更多科學的味道。

兩年多來,科學顧問參與構建了長達20萬字的“流浪地球世界”架構,其中不僅包括基礎物理、天體物理、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自然科學知識,也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科學設定。黑板上的一行行科學公式、科學家日常的穿著造型、科研機構的層級架構等細節,科學顧問都力求嚴謹,產生了大量手繪科學概念圖和計算草稿。

科學的計算論證,還曾讓劇組忍痛推翻了關鍵劇情。編劇團隊在構思“地球如何擺脫月球引力”的劇情時,曾設想在太空電梯加裝大炮,向月球發射彈丸使其加速自轉解體。這是一個具備視覺呈現力度的方案,但茍利軍在計算后給出了一個“天文數字”——至少需要發射上千萬枚超高速彈丸。“論證后,我們還是決定改為用發動機推走月球。科學顧問的參與,改變了原劇本近三分之一的劇情,美術團隊為此曾‘痛哭流涕’。”該片世界觀執筆駱翼云笑著介紹。

不過,現實中的科學顧問并不古板。本次科學顧問團隊的成員,大多有著多年科普工作經歷。幫助劇組在科學基礎上展開藝術創作,平衡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沖突,是團隊的共識。“在做科普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寬容和磨合,這是科學與影視融合的關鍵基礎。”魏紅祥說。

科幻電影通過情節設置,讓普通人關注并理解生僻的科學概念,也是科普的有效路徑。在王元卓看來,科幻電影是展開科學傳播的有效載體,即使觀眾對影片設定“挑刺”,起到的依然是正面效應。“科學本身就是思考、爭論、驗證的過程,影片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也是在促使大家關注科學。”

“和認真的人一起做事,是一個非常享受的過程”“這是一件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事”……在被問及未來是否還愿意參與到科幻電影的制作時,多位受訪科學顧問都給出了肯定的答復,“如果有機會,我肯定還會參與,并力爭把科學與影視更好地融為一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