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9 05:33:31
來源:北京青年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月17日,國家統(tǒng)計局局長康義在國新辦發(fā)布會上表示,去年全國出生人口956萬人,死亡人口1041萬人,比上年減少85萬人。這也意味著,中國去年全年出生人口不僅跌破了1000萬,而且人口自然增長率也由正轉負。這是61年來,中國人口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
人口增長速度放緩,這是改變不了的事實,也是無法扭轉的現(xiàn)象。但是,這么快年新增人口就跌破1000萬,且出現(xiàn)負增長,確實讓人感到意外。客觀上講,疫情的沖擊和影響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疫情對婚育的影響,不僅僅在于對2022年人口增長的影響,更有可能改變了很多人對于結婚生育的觀念。特別是文化水平較高的年輕人,會對相關問題思考更多,顧慮也隨之增多。他們覺得如果草率婚育,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會讓自己過得不開心、不幸福。因而,會更多考慮如何把各項準備工作做得更充分,從而會進一步拖延婚育時間。
筆者認為,面對這種局面應當一手做加法、一手做減法,把加減法共同做好,切實為年輕人婚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從加法來講,重心是政策、資源、資金的供給。無論是婚還是育,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人財物。結婚要房子,多數(shù)人需要通過當“房奴”才能買得起房。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到今后的生活,影響到生育的動力。如何減輕年輕人在購房方面的壓力,能否進一步加大保障房建設,讓年輕人不買房就有比較好的住房條件,對年輕人婚育十分重要。只要住房問題解決了,就能對婚育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房子是大頭,解決了房子問題,再向年輕人提供一些物質方面的獎勵,給予年輕人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提供公平、平等的醫(yī)療、教育機會,那么,很多年輕人還是愿意結婚生娃的。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李婷1月15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我們團隊對大學生群體開展的調研來看,80%的大學生理想狀態(tài)是生育兩個孩子,極少數(shù)人希望生三個,一個都不想生的‘丁克’群體占比只有4%。”也就是說,在校大學生對婚育還是充滿信心、充滿希望、充滿期待的。關鍵就看,進入社會后,這份信心還能不能保持。如果能夠保持,那么婚育就不會出現(xiàn)問題,就能穩(wěn)定人口增長。自然,政策賦能、物質賦力就成了非常重要的方面。
除做好加法之外,做好減法也是十分重要的。在研究加法問題的同時,一定要認真研究如何做好減法。特別是女性方面,需要做的減法更多。譬如婚育后的就業(yè)問題,就是女性最擔心的。特別是具有一份相對較好工作的女性,大多不愿過早生育,擔心丟掉眼前的工作。這就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維護女性婚育后的權利。一旦有單位因為女性婚育就辭退或邊緣化,司法需要為其撐腰,維護女性的合法權利,倒逼單位不要做出損害女性權利的行為。
又如一些負擔也要通過深入調查,將該減的負擔徹底減掉,如教育、醫(yī)療等方面,都存在各種各樣的負擔。生育的費用能否有效降低,政府能否投入足夠資金為年輕人生育創(chuàng)造條件。又如在孩子培養(yǎng)過程中,圍繞孩子的各種費用能否有效減少。特別是教育資源配置能否公平,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加法要做,減法更要做,只有做好加減法,生育問題的障礙才能消除,人口增長才能步入穩(wěn)定有序狀態(tài)。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