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堅持最嚴法治,實現辦理一個案件、恢復一片綠水青山

2023-01-11 15:50:32

來源:千龍網


(資料圖)

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1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環境公益訴訟法律制度實施十年以來有關情況,并發布最高人民法院環境公益訴訟專題指導性案例10件。最高法副院長楊臨萍介紹,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建成覆蓋全國各層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體系的國家,全國法院共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專門機構或組織2426個。

楊臨萍表示,2012年修正、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訴訟法》,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了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環境公益訴訟法律制度實施十年以來,人民法院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特點,充分發揮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優勢,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有力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和群眾生命健康,推動形成生態環境公益保護的“中國之治”。

全國法院共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專門機構或組織2426個,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建成覆蓋全國各層級法院環境資源審判體系的國家。積極穩妥推進環境公益訴訟,覆蓋大氣、水、土壤、海洋、森林、瀕危動植物、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鄉村等各類生態環境要素的全方位公益訴訟保護體系有效建立。

楊臨萍介紹,2013年以來,全國法院審結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和司法確認案件1.6萬余件,將“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原則落到實處,努力實現辦理一個案件、恢復一片綠水青山。人民法院探索創新補植復綠、增殖放流、技改抵扣、認購碳匯等多種環境資源審判獨有裁判執行方式,建設系列生態司法修復基地,為不同類型自然環境、生態系統提供全方位修復選項。

“系統應對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三大環境危機,在公益訴訟審判工作中找準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平衡點,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楊臨萍指出,積極構建協調聯動機制,深化與檢察機關、公安機關、環保行政機關在信息數據共享、證據調取采信、案件線索移交、環境修復執行等方面的務實合作,促進環境司法與行政執法的銜接配合。

她還表示,最高法將積極參與生態環境領域重大立法事項,研究制定環境資源案件證據規則、生態環境公益侵權等司法解釋,發布長江保護專題指導性案例,推動司法實踐有益經驗的規則轉化,進一步豐富完善生態環境公益保護的預防性、懲罰性、恢復性裁判規則,推進環境公益訴訟裁判規則體系化,持續鞏固生態環境公益保護的司法實踐成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