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資訊】新課標落地 “指揮棒”變了

2022-12-29 09:54:32

來源:央視網

多年后回望2022年,也許是中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變身”的標志之年。因為前端的課標、終端的考試都在改革,課堂承接著兩端雙向之變也順勢而變。

課標是教學的起點。9月,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標正式實施,思維課堂、跨學科學習越來越成為日常。

考試是評價終端。“指揮棒”變了——中考、高考全面轉向情境化試題,雖然還是體現為分數,但分數包含對能力、素養甚至審美的衡量,不只是對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拐點”來臨:“公參民”脫鉤宣告“名校辦民校”走入歷史;民辦中小學供應和需求“斷崖式”下跌。明年,第一批“公民同招”后不能掐尖的生源將迎來中考,這是民校真正的“命運大考”。市場呼喚走第三條道路的民校:成績不是學校唯一吸引力和評判指標,拼服務、拼特色也必不可少。

中高考全面轉向 情境化試題

在2022年的最后一個月,廣州發布了新一輪中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宣示廣州中考將進入第二個“三年改革期”;而6個月前結束的廣東省第二年“新高考”,讓學生、家長、學校切膚地感受到,“指揮棒”真的變了。

“雙減”后,曾有家長顧慮:不給孩子補課,心里還是沒底!其實,“指揮棒”已經變了。今年,廣東高中生面臨新高考、新教材、新課標“三新”,考試內容、教材、評價體系全都發生了改變。中考和高考考題全面轉向情境化試題——文字描述情境,學生提取信息找到條件,運用所學綜合分析,靈活解決問題;得閱讀者得高考,閱讀能力弱,就讀不完題、讀不懂題;從以往的考知識升級到考素養。

對于今年的中考命題所釋放的信號,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敏生坦言:“各科命題均圍繞核心素質,強化基礎知識和關鍵能力的考察,聯合實際創設情境,強化應用情境創設,以解決問題為考察重點,著力避開簡單刷題訓練得高分的模式。”

“新高考”更進一步,不僅僅是知識的考查,更多引導學生有良好的思維品質、自學能力,能解決現實問題,同時具備審美鑒賞能力,提升學科和文化素養。

走出題海 豐富生活體驗

以“新高考”“新中考”在考試端、教學端、學生端的要求變化,反推幼兒園、小學、初中需要做好準備:讓孩子走出題海、走出教室,從小體驗生活、海量閱讀,最終才能用豐富的內心涵養高中知識,考出真我。

此外,高一的孩子需早日設定職業目標并做出人生規劃。因為高二開始“3+1+2”選科走班,也就是說,高一下學期,學生就要做出人生第一個重要的選擇:未來從事什么專業?從而決定選物理方向還是歷史方向。搭配化學、生物、地理或政治……12種排列組合擇其一,如果成長過程中,孩子只泡過題海,生活于學校與補習班兩點一線,如何知道自己的志向與愛好?如何選擇并決斷?

建議中小學家長們,培養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思考和表達能力,讓世界成為學生的課堂。

新課標落地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評價端變了,自然要配套教學端的改革。課標,即課程標準,是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期望。今年9月新學年開學,隨著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標落地執行,中小學的課程表悄然變化:體育課成“第三主科”、教學內容變了;勞動課自立門戶成為獨立課程;所有學科貫穿跨學科學習——一張小小的課程表,彰顯著中小學教育細微而深刻的變革。

《孔雀東南飛》是幾十年來高中語文教材的固定篇目,但如今教法也變了。綜合比較《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李紈、薛寶釵等形象的異同點,分析古代社會對兒媳婦的標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女性怎樣的道德判斷和審美判斷?廣州市執信中學的思維型課堂引導學生從婆媳關系、女性心理、身份地位、文化傳統等方面進行思考,探究悲劇產生原因,理解不同人物的思維、行為、人性、時代變遷、社會風氣等,真正達成知識點、能力、素養的三位一體。

思維型、學習型課堂,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學的不可逆方向。課堂以學為中心,而非教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反對死記硬背、機械傳授,強調個體發展、解放主體精神。

教師從“單槍匹馬”轉向“團體作戰”

以前老師可以“單槍匹馬”,但現在需要整個學科組“團體作戰”,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根據自己的特長,設計教學方案,年級組共同討論,確定全年級共享的“教學標準”,保障全年級的教學水準。在“例牌菜”之上,老師再根據自己的擅長領域和本班學生程度“開小灶”,設計自己班級的特色化教學內容,從而保障教學的普適性和特色化。

以往學科邊界明顯,但未來對跨學科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更高,學校需要相當比例具備綜合素質、橫貫能力的老師,給孩子足夠的引領,開拓科學、人文、國際視野。

“名校辦民校”成為歷史

今年,隨著“公參民”學校基本完成改名和脫鉤,“名校辦民校”走入歷史。

此前,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 “公參民”學校,要么轉為公辦學校,若繼續為民校,須在名字、教師、財務、招生、行政、辦學等方面切割與公立學校的關系。

對比“廣州市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報名平臺”的學校數據,今年至少有41所民辦小學、21所民辦中學改名,18所停辦,17所轉為公辦。

2022年,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拐點”顯現。今年廣州民辦小學招生學位減1萬多個、報讀孩子少近5000人。民辦初中更是斷崖式下跌,招生學校減33所,學位減10127個;尤其是報讀人數減9820人。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教育持續降溫。

呼喚“第三條道路”民校

“民校與公校的區別是什么?靠什么吸引學生和家長?”是每所民校必須回答的問題。

未來,勢必出現走第三條道路的民校:成績不是學校唯一吸引力和評判指標,拼服務、拼特色必不可少。真正因材施教、個性化、千人千面的教育服務,是教育的終極理想。某種程度上,民辦教育是最有可能探索這一理想的試驗田。

目前,已經有不少民校打出“服務牌”,但真正能服務到什么程度、層次,還有待觀察。希望能盡快在民辦教育中看到不同顏色的花朵,給不同的家庭提供不同的教育解決方案。

數讀:廣州普教

● “十四五”期間廣州市將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4.6萬個,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位33.4萬個,公辦高中學位約3萬個,每年新增學位約7萬~9萬個。

● 2022年,廣州新增96所學校(校區、園區)開學,公辦學位擴容達9.8萬個。

數據來源:廣州市教育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