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05:15:08
來源:北京青年報
邱岳
讀了一本講大腦工作機制的小書,書名叫《是我把你蠢哭了嗎》,這是一個很本地化的翻譯,其實是引進的外版書,原名叫?《The?Idiot?Brain:?A?Neuroscientist?Explains?What?Your?Head?is?Really?Up?To》
這本書作者的身份值得一提:一位神經科學家、一位科普專欄作家、一位單口喜劇演員……你們猜到了嗎,其實不是三個人,而是一個人,他叫迪安·博內特(Dean?Burnett)。
這樣的背景使得這本書的專業性、通俗性和趣味性都有了保障。不過作者并沒有把這本書處理得過分嬉皮笑臉,它的底色依然是嚴肅而沉著的神經學科普著作,每一章都由我們日常發生的情緒或反應入手,比如我們為何恐懼,我們的視聽觸嗅味覺如何工作,甚至大腦與人格的形成等等,解釋他們背后的神經學基礎和大腦工作原理。
我最喜歡的是關于嗅覺的章節,它通過介紹嗅覺的形成以及工作模式,解釋了嗅覺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比如為什么嗅覺會與我們的記憶緊密相連,為什么氣味常常能觸發我們強烈的情緒反應。
我們會因為兒時的經歷而對某種氣味產生依賴,或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中聞到熟悉的味道而莫名感動。有人說氣味也是愛人之間的相互吸引的關鍵媒介,對一個人的迷戀,通常伴隨著對?ta?味道的迷戀。
書中關于我們各種情緒反應的描述也很有趣,它告訴我們人為什么會恐懼,為什么會憤怒,為什么會崩潰。我們總是傾向于為情緒反應找出一些包含邏輯和人格的解釋模型,我們會質問自己或別人為什么生氣/著急/不理智,并將其歸結為一種有意識的主觀選擇。
然而其實很多時候,情緒只是大腦的本能反應,它們來自皮質醇和催乳素的作用,而不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之后的抉擇。
知道這些,或許會讓我們在某些時候心里好過一點。明白別人的憤怒并非針對你的人格、明白你的恐懼并非來自軟弱。它們不過是大腦在試圖幫助人們遠離風險。
給別人松綁,也給自己松綁,用一種第三方的視角去觀察這些神經反應,更妥善地處理和面對它們。
當我們說“了解自己”的時候,我們通常想表達的是了解自己的三觀,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偏好。
其實所有的這些都建立在經過數億年進化的神經體系之上,它們有許多迷糊的缺陷和愚蠢的偏誤,然而人性中不可理喻的追求和浪漫皆源于此。
我們或許不會去學習高深莫測的神經學、遺傳學或心理學,但在某個周末午后,讀一本不那么枯燥,同時不失專業性的科普小書,或許真是個不錯的選擇。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