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5 15:14:25
來源:光明網
科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也是國民素質的重要體現。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科學,社會中大多數人也熱愛科學、相信科學、崇奉科學。但是,如果缺乏科學素養,對科學的信任也可能成為盲從,各種偽科學就會乘虛而入。如何將科學生動、準確、全面地傳播給普通人,讓“科學”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能力,是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命題。
火星表面長啥樣?鳥類是不是恐龍后裔?地球像個充電寶?近日,一檔“院士開課啦!”節目在抖音平臺上播出,來自不同領域的院士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學習心得,聊年輕人關心的科學問題,深入淺出地講述其中的科學原理,在互聯網平臺上受到廣泛歡迎。
院士是我國最高等級的學術稱號。擁有院士身份的科學家,往往在相應研究領域具有頂尖水平,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具有崇高威望。院士日常從事的工作,具有前沿性、尖端性、開拓性等特點。在所在學科方向,院士是毋庸置疑的帶頭人;而在公眾心目中,院士則是優秀科學家群體的代表,是科學智慧和科研精神的象征。
那么,由院士來做科普工作是否屬于“大材小用”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就重要性而言,科研工作者攻克科學難題,與社會上大多數人提升科學素養,并無主次之分。科學創新與科學素養普及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科學創新成果的應用,需要公民科學素養的支撐;而只有當正確的科學素養在社會上占據主流,才能為鼓勵支持科學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科普工作涉及的知識雖然不深奧,但仍然建立在對科學原理的深刻認識和扎實理解基礎上。正所謂“深入”才能“淺出”,不通盤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現象背后的原理,僅僅照本宣科,科普傳播就僅僅是“術”而不是“道”,科普的效果就會打折扣。而作為院士的大學者、大科學家,對相應科學領域的理解顯然更透徹,進行科普傳播自然更加得心應手,公眾也能從中獲得更多收獲。
由頂尖科學家進行公眾科普傳播,是科學界的優良傳統。愛因斯坦生前就時常接受邀請,面向公眾做講座、問答。他往往能從看似簡單和基礎的概念出發,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綿密的思考,揭示科學現象背后深刻的意義和聯系。楊振寧、袁隆平等我國公眾熟知的科學家也時常舉辦講座、撰寫科普文章。在偉大的科學家看來,參與科普工作不僅是科學家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必要過程。
隨著媒體傳播路徑的迭代升級,科普的方式方法也面臨轉變。如今,可視化與短視頻已成為大眾傳播的關鍵詞,科普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用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開展。邀請院士與普通人在網絡平臺上“面對面”交流,配合豐富形象的視頻素材,科普的受眾能實現幾何級數式的增長,傳播范圍和傳播效果更加突出,對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具有重大意義。
當然,趣味化、形象化的科學現象是“表”,院士開課傳授的科學觀才是“里”。在網絡傳播中,人們常常感受到知識碎片化的問題。當今,活躍在各大平臺上的科學博主、自媒體賬號為數不少,但有的內容生產者只是通過獵奇的視角告訴人們結果,卻缺乏對科學原理和科學概念的認真解讀。由院士進行舉重若輕的科學講解,能夠彌補網絡科普存在的不足,讓受眾形成系統性的科學素養。
從整體上看,當前科學界也存在重科研、輕教學,重論文發表、輕成果轉化的問題,科研工作者與公眾打交道的意愿和能力有所欠缺。希望“院士開課啦!”節目的熱播,能帶動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普,將自己所在學科的常識、經驗與未來愿景告訴給更多人,不斷破除阻礙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迷瘴”。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