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05:41:41
來源:北京日報
24小時內新增43個初檢陽性,這對于一個只有幾千人的社區來說,要承受怎樣史無前例的壓力?
如果將這一社區放在任何一地,它都將接受來自街道、區級、市級的多層支持;可在沒有外界支持的“閉環”中,其中的工作人員要經歷多少煎熬?
在北京冬奧會期間,在一個特殊社區內,面對激增的核酸初檢陽性人數,只有十幾位公共衛生、醫療專業人員帶著23名大學生志愿者扛起防疫保障重任,其間又有幾重艱難?
2月3日的上午本來非常寧靜。當時,北京冬奧村公共衛生系統內只有4行信息——前一天晚間的一架航班上有3名運動員初檢呈陽性,復核時有一人確診,需要轉出。
中午12時17分,兩封接踵而來的郵件顯示,AF128、AY85航班上先后出現初檢陽性人員。
收到第一封郵件時,來自市疾控中心的公共衛生經理鄭陽回復了一句帶著驚訝表情的“收到”。緊接著,海關通知S204、LH724、CA560航班出現核酸初檢陽性人員個案,拉脫維亞、丹麥、芬蘭代表團先后出現陽性。
大活兒來了!這些海關初檢陽性人員進入冬奧村后,都需要由防疫官、醫療官、采樣人員、消毒人員和志愿者等組成的團隊上門,經過兩輪復核采樣,結果均為陰性才能判定解除隔離。來自市疾控中心的北京冬奧村公共衛生主管、首席防疫官段佳麗深知,初檢陽性人員增多,工作量會呈現幾何級數式的增長。
準備是早有的。為了賽時平穩運轉,北京冬奧村寫就1000多頁的運行保障手冊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已精確到每一處細節。但在實操過程中,閉環內面臨著與外界完全不同的狀況——每個代表團陽性人員的核酸復測、癥狀判定及疫情處置都要與代表團新冠聯絡官溝通確認,涉及運動員的各項措施都必須有隊醫在場。盡快完成溝通聯絡,成為公共衛生團隊面臨的一大挑戰。
快,太難。防疫官趙榕帶著一組人馬從辦公區出發,花6個小時才能完成4個人的采樣。
為什么會這么慢?一些運動員無法理解為什么北京冬奧會如此重視防疫;有些人員質疑在京落地后的轉陽結果;再加上即將參賽的興奮、倒時差的疲勞,并非所有人都能夠配合盡快復測。
“我們只能在不同的樓之間跑來跑去,一邊開展復核采樣工作,一邊解釋溝通。”趙榕說。
冬奧村聽著小,實際大。來自西城區疾控中心、帶領12人組成消毒團隊的公共衛生主管申同洋當天在微信上累積的步數等于一次“全馬”。
這是屬于衛生防疫人員的競賽。運動員在賽場上為0.01秒爭先,背著20多斤噴霧器的消殺人員要負責4萬多平方米的“無死角”。
“所有的樓長都在催?!毕緣毫涸谏晖笊砩?。消毒團隊已顧不上肩上的重擔、防護服難以阻隔的寒冷,每個人包了片兒,在寒風呼嘯的室外為進出樓棟的工作人員噴灑消毒藥劑,并為陽性人員所經之處消毒。
志愿者早有準備——他們之中有些來自首都醫科大學,20歲出頭就奮戰在防疫一線;有些是北京工業大學的外語志愿者,將近距離為代表團服務。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開幕之前就要“真槍實彈”直面陽性人員。
“既然選擇,就要兌現誓言。”鄭陽給他們打氣。
隨著抵達班機數的增長,陽性數量還在增加。“我們必須把每一個人管住了!不能影響其他運動員!”段佳麗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點燃所有人。
被點燃的,就有賀明軼。她是宣武醫院急診科副主任,賽時擔任北京冬奧村綜合診所副醫療官。從1月26日她為冬奧村內判定第一例陽性開始,醫院就給她下了“人員零感染”的要求。
“9例!”“8例!”“16例!”段佳麗每收到一封郵件,都要給賀明軼打電話報數。
賀明軼的壓力顯而易見:整個冬奧村只有6輛負壓救護車,且每班當班只有4組急救人員。只要有一例需要轉運,一組人員派出去,就需要3個小時以上的轉運周期。
“如果村里只剩一輛120了,必須有屬地支持我們!”壓力越大,她越要做好最壞的準備。
時過傍晚,來自北京中醫醫院的冬奧村綜合診所內科組組長仇盛蕾已經帶隊走了兩個多小時,整組“失聯”。
“外面已經零下3攝氏度了,怎么還聯系不上仇老師?”段佳麗和賀明軼急了——外出隊員需要及時更換有效防護,才能確保安全。
仇盛蕾沒空關注自己出來了多久。在已判定9例陽性后聽說還有新增,她毅然走進另外一棟樓,一口氣判定了16個陽性病例。
幾個小時后,電話終于接通?!八嘘栃耘卸ㄍ戤?,我沒事兒。”仇盛蕾的一句話,讓賀明軼放了心。
判定陽性,并不是衛生防疫人員的目的。“他們不遠萬里來到北京,真心希望每個人都能順利比賽。哪怕我們再受凍、等再長時間,都樂意?!倍渭邀惛锌?。
盡管陽性數據在增加,但公衛醫療團隊還是期待著更多陰性判斷。24小時峰值過后,有人分享了一段當晚的視頻:首醫大志愿者、公共衛生助理毛宇澤在通知一名美國運動員陰性結果時,辦公室里響起了歡呼聲。
24小時內,有些團隊著急進行復檢,好出村去熟悉運動場館;有些團隊說做過,卻查不到任何數據;有些團隊反復打電話詢問結果,占著線路不肯掛機……蜂擁而來的團隊帶來了陽性峰值,也給冬奧村的衛生防疫帶來了峰值壓力。
24小時里,公共衛生副經理李曉梅反復組織流調,累得說不出話;來自應急總醫院的防疫官王涵突然暈倒,休息一下又帶隊出發;趙榕和高云血壓升高、臉色通紅卻不肯下火線;采樣組每次出發時,都會聽到申同洋“消毒人員已經到位”的話語……幾十個人以“上甘嶺精神”守住一方平安。
“你知道嗎?新發地疫情時,單日處理最多病例也就41例;在村里我們沒有動用外圍力量,就處置了43例?!编嶊柛袊@,這是她“職業生涯的頂點”。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團隊,冬奧村在運行的53天里,實現了保障人員零感染、村內疫情零暴發、疫情風險向城市零擴散的3個“零”。
“閉環內就像‘上甘嶺’,要靠自己,靠團隊!壓力再大、我們都會咬牙頂過去。”段佳麗聲音沙啞地說。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