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10:15:35
來源:中國青年網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好比姹紫嫣紅中遲開的花朵。命運的饋贈有先有后,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差異,尊重每一朵花的時令,靜靜陪伴、等待花開”。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東城區特教學校校長周曄近40年的特教生涯中,作為老師,她用愛心、耐心、恒心、責任心陪伴殘障孩子們從稚嫩走向成熟、從膽怯走向自信、從脆弱走向堅強;作為校長,她引領老師們面對發展中的難題和挑戰,迎難而上。
她曾是當年北京市最年輕的一批特級教師。一連串的榮譽,記載著她踐行初心之路上的點滴收獲:她曾當選黨的十七大代表,她所在的學校曾獲“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周曄踐行著自己當初選擇教師職業的初心——既然選擇就要為之負責,為每一個孩子負責。
周曄的兩會數字是1983。在1983年,她來到了北京市第一聾人學校,從此便與特殊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與聽力障礙兒童朝夕相處,周曄感受到,他們渴望表達、但又因手語的局限而無法準確詮釋自己的內心,這讓周曄深受觸動。
1986年,周曄當時承擔了一個用進口組合式助聽設備訓練孩子們發音說話的實驗研究項目。聽障兒童由于聽力損傷,學習發音非常困難,所以周曄就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及殘存聽覺,借助助聽設備技術幫助聽障孩子了解發音部位,掌握發音方法,培養矯正錯誤發音的技能。周曄清晰地記得一個小女生剛來時七歲,“g”這個音怎么都發成“h”。為了讓她看到舌根抬起,周曄會自己把嘴盡量張大,讓她觀察自己的舌頭如何后移,舌根如何抬起……同時把她的一只手放在自己的下頜,另一只手放在周曄的下頜,讓她感受舌根抬起的運動變化。
就這樣在反反復復、時對時錯中,終于在有一天放學時,她向接她的哥哥和姥爺跑過去,用最大的力氣喊了一聲“哥哥”。這是她來到這個世界后第一次這樣呼喚親人。那一刻,哥哥呆住了,姥爺和周曄也是淚眼相視。就這樣,一個音、一個詞、一句話、一段話……周曄帶著這些孩子叩響了有聲世界的大門。
無論做老師,還是校長,周曄都始終將培養殘障學生自信、勇氣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作為教書育人的首要任務。通過“我能行”“愛校日”“特奧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他們在更多的體驗中開闊視野,在激發潛能中提高本領,在勇敢拼搏中戰勝自己,在持之以恒中成就未來,做最好的自己,培養最美的學生。
為更好地宣傳特殊教育,周曄遴選了6名教師承擔央視《共同關注》欄目每天一小時手語直播任務,她深知這是挑戰也是機遇,是宣傳也是弘揚。老師們每天完成自己一天的教學任務,傍晚便開始用無聲語言開啟傳遞文明與關愛的偉大事業。
從2018年開始,周曄擔任全國政協委員。身份雖然變了,但她覺得手語主播和委員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傳聲者”。手語主播要把聲音信息準確翻譯成手語,傳遞給聽障人士,更偏重于技術性,要求專業純熟。政協委員要做好“上傳下達”,把政策傳達給公眾,同時把公眾的需求和聲音上傳至相關部門,建言獻策,讓政策能夠更好地服務公眾。
2018年3月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這是周曄第一次以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參加會議。在會前的首場“委員通道”上,周曄在媒體和觀眾的面前開口了:“有媒體說我是央視20多年來從來不說話的女主播,大家今天看到了,我可以講話,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在“委員通道”上,周曄還教了大家一句簡單的手語——“謝謝你”。在回答記者“怎么才能讓有障礙的孩子享受到正常教育”的問題時,周曄說:“我們老師會適時對聽障兒童進行生活、語言表達方面的訓練,這樣一種開放自然的方式非常適合聽障兒童的教育,我們也認為最好的教育應該是最適合的教育。”
對周曄來說,如果每天再多1小時,那就是繼續用“無聲”造就最美語言。
“不能說、不會說”,手語便成了聾啞人的“普通話”。手語播音員、主持人,則為聾啞人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窗。在這一個小時里,周曄會繼續像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開幕大會上一樣,通過手語播報讓聽力障礙人士可以通過直播全面了解“全國兩會”的內容。
幾個小時的手語直播,1.5萬字的政府工作報告,將近1.4萬個手語動作,周曄不僅一字不差地進行了“同聲翻譯”,還始終保持挺拔的姿勢與自然的表情。她修長的手指不停翻飛,為“無聲世界”的他們演繹著最美的語言。
努力幫助缺陷孩子擁抱更美好的生活,為特殊人群發聲。39年間,從最初手語做得“有點怪”的小姑娘,到意外“圈粉”變成“明星校長”“網紅主播”,她盡心履行一位普通教師的職責,也親歷了特教事業的發展進步。
“用心陪伴,靜待花開。”周曄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