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關頭香港需要全民一心

2022-02-25 06:48:18

來源:北京日報

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連續多日單日新增確診病例超6000例,累計死亡逾150人,其中多是老人,也不乏嬰童,著實令人揪心。特區政府已發布一系列防疫措施,并著手開展全民強制核酸檢測工作。

從觀感上說,香港似乎是短時間內突然出現了疫情的急劇惡化,但復盤一番可以發現,從一月初的零星散發,到二月初的顯著上升,其實存在一個不斷發酵的過程。香港推行的清零政策與內地趨近,在患病率和死亡率上一直處于全球低位,為何這次錯失了時間窗口,未能盡早遏制疫情擴散?

據筆者觀察,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暴露出一些現實問題。超高傳染性、超長潛伏期的奧密克戎毒株席卷全球,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交通樞紐首當其沖,流調信息也已證實,本輪疫情源頭確系境外輸入。不巧的是,這波疫情擴散于春節期間,市民拜年團聚規模大、頻率高,而自疫苗大規模接種鋪開后,香港疫情管控相對寬松,這給了病毒潛滋暗長的機會。當大規模社區傳播出現后,香港的檢測能力、隔離設施及醫療資源都捉襟見肘。這一方面導致醫院“一床難求”,拉高了老年群體的重癥率、死亡率;一方面導致很多人感染而不自知,成為“移動的傳染源”。有病毒學專家判斷,“香港每天實際的感染人數已達到上萬人。”

當此之時,何以破局?香港輿論場出現了“躺平”論調,認為可以抄一些西方國家的“作業”,放任自流“與病毒共存”,并以此平衡經濟與民生。然而,且不說西方“躺平”造成了何種后果,只說“與病毒共存”理論本身,其基本前提是全體人群至少達到90%的免疫水平。來自香港衛生防護中心的數據也顯示,未接種疫苗人士的病發死亡率是0.54%,已接種的則是0.03%,前者是后者的18倍,證明接種疫苗有顯著效果。但目前來看,香港的兩劑疫苗接種率僅為66%,70歲或以上長者的接種率還不到50%。同時,奧密克戎毒株并不“溫和”,對特定人群更是如此,據英國衛生安全局統計,感染該毒株后,70歲至79歲人群死亡率為9.87%,80歲以上死亡率高達21.0%。此時鼓噪“躺平”放棄,等于直接將老幼病弱群體置于巨大危險之中。這種叢林邏輯,在相善其群、看重其家的東方文化中是不可接受的。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醫療、住房等資源本就不寬裕,不管“防”,只管“治”,再低的重癥率也勢必帶來醫療資源的嚴重擠兌,屆時將會有更多患者失治。到頭來疫情沉重,還談何經濟發展?

在抗疫問題上,幾年來各國政策確實存在分野,產生的結果也迥異。有防控專家指出,香港此前的防疫模式介于中國內地與西方國家之間,而市民的普遍心理是“不怕得病,但怕隔離”。應該看到,香港有自己的市情,但在洶洶疫情面前,唯有扎根本土、實事求是的抗疫方案才管用,香港市民更必須上下一心、合力應戰。誠如鐘南山院士給香港市民打氣時所言:不管你有什么不同的政治觀念,但在人與病毒的斗爭中,最高的人權就是人的生命,我們不會容忍自然感染導致大量的長者死亡。在治病救人這一點上,沒有理由也沒有時間再犯糊涂。

目前,從實施全民強制核酸檢測,到征用部分公共屋邨單位作為隔離設施,再到接受內地援助引入第三套“火眼實驗室”,積極抗疫措施正在香港鋪開。內地支援香港抗疫專班24小時運作,超額完成首批7類物資保供需求。我們相信,祖國大力支持,全港和衷共濟,香港一定能夠盡快走出疫情困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