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06:10:02
來源:北京青年報
2月19日上午,市民陳女士向海口公交集團求助稱,其女兒小橙(化名)當天早上獨自乘公交車后失聯。海口公交集團高度重視,立即在各線路微信工作群轉發尋人信息。24路公交司機陳澤毅行車過程中發現小橙后,立即上報并通知陳女士將小橙接回家。
在公交司機的幫助之下,失聯4個小時的小橙被成功找回,回到父母身邊,算是虛驚一場。在感到欣慰的同時,從孩子失聯到找回過程中的一個細節,也引發了不少人的關注。小橙在獨自乘坐公交車迷路以后,4個小時的時間內,換乘了5趟公交車,她顯然是想盡快找到正確的路線,但最終偏離正確的路線越來越遠。
剛剛過去的2021年,打拐、尋子、團圓等等,都是熱度很高的網絡關鍵詞,尤其是隨著郭剛堂、孫海洋等家庭尋子成功,使話題熱度保持到了2022年。在此語境下,在13歲女孩小橙失聯的4個多小時里,如果她遇到居心叵測、不懷好意的人,后果不堪設想。
在沒有大人帶領的情況下孩子迷路并不鮮見,問題就在于迷路以后,孩子如何才能積極主動地向外界求助,而不是在一種慌亂中越走越遠。小橙發現自己迷路,其實她有很多次向公交車司機或者是同車乘客求助的機會,但是她都沒有開口,最終不得不靠家人報警找回。
在遇到困難,陷入困境的時候,能夠積極主動地向陌生人求助,應該成為未成年人的一種必備素質,而培養這種素質需要父母、老師等的引導、教育和培養。我們應該告訴孩子,在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積極主動地向陌生人求助,還要告訴孩子應該向什么樣的人求助,怎樣向別人提出求助等。
在小橙迷路之后,她可以求助的人很多,但是向公交車司機求助好于向同車的乘客求助。如果變換場景,孩子不是在公交車上迷路,而是在一些公共場所迷路,那么向警察、銀行工作人員、電影院工作人員等求助,就要好于向路人求助。這需要我們告訴孩子。
幾年前,多地銀行、公交等企事業單位共同發起一項運動,主動接納迷路未成人的求助。這實際上也是引導和鼓勵孩子,要懂得向陌生人求助。作為父母,應該把這項教育納入家庭教育的范疇;作為學校和老師,應該把其納入學校教育的范疇,讓其成為孩子掌握的一項基本素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