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5 07:54:3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一部《茶館》,每年上演是劇組的狂歡,也是觀眾的福利,然而今年的幸福來得有點突然,春節前開票前一日的官宣與《正紅旗下》首演的喧囂疊加在了一起,2月2日經典版《茶館》的上演更是延續著眾星云集的喜慶氛圍。第726場“老裕泰”再開張,有茶正釅的濃郁,也有火候略有不同的新鮮。雖然連手握“變天賬”的梁冠華也記不清這究竟是該版本的365場還是356場,但人藝的中生代們正向著老前輩寫就的374場一路狂奔。本輪演出,將持續至2月12日(5日和9日休息)。
“我們演得動的時候就要交班,否則年輕人平地起高樓會很費勁”
(資料圖)
《茶館》接班似乎是永恒的話題,身為院長的馮遠征,也不可避免地會被問到新老銜接的時間表。“前幾天在排練場我們還在閑聊接班問題,大家都有一個想法,就是別等我們演不動的時候再交班,要盡早完成更替,趁著我們還干得動,能夠幫幫他們,否則讓年輕人平地起高樓會很吃力。這兩年劇院有一個令人欣慰的現象,就是老演員會回來跟年輕演員同臺,哪怕是很小的角色。就如同楊立新老師在《正紅旗下》中飾演的老舍父親,戲份很少,但他每晚演出前卻非常有興趣地給自己化妝,特別是老舍父親去世時候臉上的燙傷,對待藝術的態度為年輕演員打了樣兒,也顯示出他們對人藝的未來充滿了期待。雖然每一代演員面對的觀眾不同,但《茶館》作為人藝的看家戲不能走樣。”從1999年到現在,這版《茶館》走過的歷程也伴隨著話劇這些年的興衰起伏,馮遠征說,“我們30多歲時經歷了戲劇低谷,有一個階段,首都劇場的演出也坐不滿,人們對藝術的渴望沒有那么強烈,觀眾關注的是如何唱歌、如何洗澡,但這些年大家開始關注文化,特別是我們這一代經歷過低谷的演員,也一直沒有放棄老藝術家創立的那種精神,在人藝,精神傳承或許更重要。”
《正紅旗下》和《茶館》之后,接棒人藝舞臺的是另一部經典《雷雨》,但新劇創作也將成為人藝今年的主題詞,一批新創劇目靜待上臺,而7月則將會有另一部新排的京味兒大戲上演。“從《長椅》開始,我們希望人藝今后的每一部都是精品,哪怕是小劇場,也要杜絕簡陋的、湊合的作品存在。”馮遠征表示。
“觀眾希望看到的還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
復排藝術指導楊立新因為著的急最多,自稱“著急人”而非“召集人”,“讓現在的年輕人了解那個時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有意思的時期,記得當年演《雷雨》時朱琳老師問曹禺先生,魯媽發現這是周樸園的家,為什么不走呢?而現在的演員有這樣的問題也無從問起了。我們這一輩人的優勢是曾經和老前輩們同臺過,有些熏染,(上世紀)80年代他們正值力壯,我們就和他們一起演戲了,雖然只是些很小的角色,但那種耳濡目染還是不能比的。今天的北京城已經不是過去的北京城,但觀眾希望看到的還是原汁原味的北京城,年輕觀眾沒有見過老舍先生說的晴天就像個香爐,雨天就像個墨盒的那個北京城,那種生活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生活離我們遠了,創作就更遠了。”
從青澀到成熟,飾演唐鐵嘴的吳剛稱,20多年臺詞已經融化在血液里,但每次又都有新的理解。“每年都與觀眾見個面,有粉絲從天南地北趕來,但其實吸引他們來的還是戲。每年都有新演員融入,如果有時間的話,我們會找一個相對充裕的時間把這個戲再好好排一下。”
“觀眾的著力點分散,但我們要傳遞的是劇目的經典性”
“王掌柜”梁冠華的小賬本已經不是秘密,這個被劇組戲稱為“變天賬”的物件幾乎每年演出都會被問及,而他也會耐心解答關于“變天賬”的話題,比如上面記錄了場次、更換的演員甚至舞臺小瑕疵等等。其實所謂“變天賬”就是劇中的道具賬本,只是被梁冠華拿做記錄用了,“目前使用的已經是2014年開始記錄的第三本,之前有一本還被人藝戲劇博物館收藏了。”300多場演下來,梁冠華覺得和之前的小心謹慎相比,現在更多的是自信,而且依舊心潮澎湃,“老舍先生的文字與歷史與現實都結合緊密,劇本中的那種先見性,對社會發展的那種總結和預見是讓人折服的。”雖然希望觀眾看到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但梁冠華也知道現在觀眾的著力點其實是很分散的,“有看明星來的,有看小品的感覺來的,但我希望觀眾能真正理解這個戲的經典性在何處。蘇民和童弟老師當年教我們要知道什么是高稱的,什么是低下的,從表演和文學劇本上就要分清,作為演員不要為觀眾一時的掌聲沖昏頭腦。”
“唯獨《茶館》具備文物一般的品質”
“常四爺”濮存昕剛剛在《正紅旗下》飾演完老舍先生,又馬不停蹄走進老舍筆下的人物,在他看來,“看《茶館》買票的理由還是老舍先生,我們自己在臺上也有津津樂道的那種陶醉,臺詞寫得太好玩了,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引用《茶館》的臺詞。(于)是之老師說,文學養育著這個劇院,了不起的作家們為劇院提供了文學基礎,文學劇院的品質很重。”
1999年初入《茶館》,濮存昕稱自己最初是在找路、找門,比較膚淺,“我特意請黃宗江老師來看戲,出來后他一路上沒說一句評論,只是說‘不容易’。那時林兆華對文本和布景都有改動,老觀眾不大接受,2005年又改回到老版,我們對歷史對經典還是要尊重,要有標準,如果沒有更完整的創意,就要按照老樣子演下去。觀眾看的就是特色人物和有味道的語言。這個版本演到今天又到了傳宗接代的時候了,其他的戲都有新面貌,唯獨《茶館》具備文物一般的品質,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品質上向老前輩看齊。”
文/本報記者??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