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曲夢

2023-01-17 07:47:12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guān)資料圖)

最初對音樂的興趣,大概是源自童年時的奇思妙想,就是內(nèi)心偶爾涌起的沖動。不經(jīng)意間,腦海中蕩起一個動聽的旋律,我便迫不及待要記錄下來,以便之后還能自我陶醉,由此萌生出了作曲夢。

6歲,我接觸古箏,后來又添學(xué)聲樂,所以對簡譜較熟。涂鴉是最初的繪畫,但繪畫更有章法,我的“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涂鴉,就是列一串阿拉伯?dāng)?shù)字,中間畫幾條“木棍”,然后依葫蘆畫瓢,在右上方寫個“1=C”。最讓我頭疼的是取歌名、填歌詞。我那時剛上小學(xué),語言儲備很有限,每次“創(chuàng)作”雖然也耗費許多力氣,結(jié)果總不盡如人意。但是一瞬間噴涌而出的創(chuàng)作欲,總激勵我一遍又一遍嘗試。

小學(xué)四年級,我參加了學(xué)校的“小百靈鳥”合唱團。排練間隙,伴奏老師會彈些西方古典樂曲,如貝多芬的《暴風(fēng)雨》,肖邦的《小狗圓舞曲》,李斯特的《輕盈》。鋼琴有著更寬廣的音域,更富于變化的音調(diào),更多樣化的音色,特別是肖邦的音樂,總讓人感受到哀而不傷的沉郁,聆聽時仿佛在品嘗慕斯,我深深地震撼了。從那以后,我總是早早來到排練教室,坐在合唱階梯上,凝神諦聽悠揚的樂聲,陷入鋼琴的世界里,無法自拔。別的小朋友嬉戲打鬧,我常心情低落地一個人靜坐沉思,只是偶發(fā)一陣狂喜,激動地拍打旁邊同學(xué)的肩膀,“老師這是彈的什么曲子?”

后來,取得了古箏十級,我便轉(zhuǎn)學(xué)鋼琴。爸媽省吃儉用,為我買了一架鋼琴,請來了老師。每次觸碰琴鍵總是很激動,練琴時樂此不疲,時間在指間飛逝。我進步很快,不久便在學(xué)生中脫穎而出。一年后,我認識了人生的第二任鋼琴老師。

初中時,我和媽媽租住在一間簡陋的房屋。房子不大,冬天陰冷,夏天潮濕。廚房里,有時會有大拇指長的小蟲前來做客。老鼠不常有,只出沒了一次。我很感激我的左鄰右舍,他們沒認為鋼琴聲是繁雜的噪音,避免了很多矛盾。只有一次晚上9點,爸爸來了,我迫不及待地要將新練的曲子彈給他聽,我踩下鋼琴下方中間的消音板,以為這樣就可以盡情地彈,可沒過多久,天花板上“砰”的一聲震響,房門外的上空傳來高八度的嗓音:“吵什么吵,還讓不讓人睡!”從那以后,我就放學(xué)后先練琴。

有次,我內(nèi)心又開始涌動一股旋律,急忙掀開琴蓋,樂聲時而如泉水奔瀉而出,時而如谷粒在輕快地飛舞,在寂靜無聲的夜里回旋,在樓道里飄蕩。突然,不知哪個角落傳來了好似蟋蟀發(fā)出的“瞿瞿”聲,在這寒秋的夜晚,一聲比一聲清晰。剛開始我一陣惱怒,認為它打斷了我的思緒,便忿忿地想找到它興師問罪。后來發(fā)現(xiàn),只要我停它也停,我繼續(xù)它也繼續(xù),它似乎在向我發(fā)出“抗議”,又好像說“我想跟你合作”。索性我也找不到它,就讓它為我伴奏吧。于是,就有了我人生中第一首正式創(chuàng)作的樂曲——《昆蟲奏鳴曲》。錄音和視頻似乎都不易保存,因為學(xué)了鋼琴,這次我便嘗試用五線譜記錄。我激動得手打顫,好幾次都握不住筆。前幾天,我在一本樂理書中,偶然發(fā)現(xiàn)了手稿,迫不及待拭去灰塵,瞬間打開了封塵已久的記憶,那些密密麻麻的蝌蚪,凝結(jié)了許多心血和汗水,而貼在上面的膠帶,重又泛出了光亮。

上大學(xué),我選擇了中文師范專業(yè),我想以后的路,要與文學(xué)作伴一生,音樂只能是種回憶,但古典音樂讓我的生命質(zhì)感更加豐富。今年寒假,在朋友的幫助下,我認識了作曲系的老師。看著那些林林總總的器件,我又想起那個五年級的小女孩,自己下載作曲軟件,面對著屏幕上一堆繁密復(fù)雜的方塊線條,眼睛里盡是激動和好奇;想起平日里,在多種物體的不同部位敲打,雙手配合,敲出富有節(jié)奏的音樂……

往事如潮,歲月如歌。現(xiàn)在想來,文學(xué)藝術(shù)同是活在世間的一大自由,我們依然可以仰望星空。若真正的生活,只有半畝方塘,卻依然可以尋見源頭活水;若生活定是要不顧路途的遙遠奔波,依舊可以在生活的縫隙里喘息,瞥見美麗的風(fēng)景。

關(guān)鍵詞: 迫不及待 依然可以 林林總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