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觀點:讀書不為他人忙

2022-12-17 07:45:13

來源:北京青年報


【資料圖】

“讀書不為他人忙”,可以說是讀書的最佳境界。不是為了課題,不是為了工作量,甚至不是為了發表,只是“喜歡”。那種境況下的讀書確實是讀書人的一種享受,寫作也是如此。這種讀書寫作的最佳境界,對于如今的大學老師來說,已經成了奢望。

最近,馬建紅教授的法律文化隨筆集《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積作者七年之功,由作者在《北京青年報》評論專欄發表的文章結集而成,雖然不能成為評職稱時的“硬通貨”,年終考核時也算不上“成果”,還掙不到“工分”,但讀來卻讓人別有一番感觸。讀者會被作者幽默、深邃、明快的所思所想感染,不自覺地與作者產生共鳴。作者明言:這些能與讀者共鳴卻與職稱、考核無關的隨筆,產生于發自內心的“喜歡”。

這次結集主要選取了作者有關法學、法律方面的作品,本身就充滿了“智慧”。一是因為作為大學法學院老師,對自己有關法學、法律方面的隨筆會更有自信,精選的文章一定是作者大量隨筆中的精華。歷史上法律故事的講述,現實中經典案例的法理分析,中西法學家大作的介紹與讀后感,作者信手拈來,侃侃而談,如作者言“不期然地就可收獲一眾‘粉絲’”。

二是,法學、法律也確實是當下全社會都在關注的領域。“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這些以往法學界人士才可能字斟句酌的“學問”,早已成為社會大眾的關切,更何況作者的隨筆信馬由韁,直抒己見,幾乎全方位涉及人們關注到的法學、法律問題。69篇短文,形成了十大主題,法官、律師、法學家、法學名著、法學教育、立法、司法、人權、案例、習俗等無不涵蓋于其中,可謂“作者寫得起勁,讀者看得喜歡”。

因為是“喜歡”之作,作者的每一篇隨筆都有感而發。每次讀到作者直抒胸臆的隨筆,我都會有一種“文如其人”的感覺:文,真實;人,率性。以《“鄙視鏈”末端的法史學科》為例,作者對法史專業在法學學科中“叨陪末座”有著幽默的描述:“默默地蹲在墻角,希望得到一些關注,‘哪怕鄙視的眼神也好’”。

作者直言不諱道出法史專業遭到“鄙視”的原因:“務虛”“玩概念”“少有在社會上出頭露面的機會”,而參加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的司法從業者“誰會在乎《唐律》或《大清律例》中講了些什么呢!”。不加掩飾的敘述,直逼將“無用之用方為大用”掛在嘴邊作為擋箭牌的專業同人。

然而,作者似乎對法史的慘況并不以為然,而是透著一種自豪與豁達。舉過法史學界的段秋關、喬偉技壓法學界群芳(作者如此認為)的例子后,作者竟然說“當下法律人的作為,也要經受法史學者最無情的檢驗。只有不被未來法史學者鄙視的學科,方能顯示出其真正的價值”。這種率性直言,讓處在鄙視鏈上游的法學界同人又情何以堪。這種不顧自身專業的難堪,也不顧及其他專業“眼神”的率性,正是作者寫起來有見有識,而讀者品起來有滋有味的原因。

像作者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喜歡“寫”一樣,作為讀者的我也著實不帶任何功利目的地喜歡讀。掩卷之時,竟然想仿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寫一段讀馬建紅教授《穿越古今的法律智慧》的體會。可惜,只得了上闋,下闋容作者再次結集出版時(也許又是一個七年之功,也許是更短或更長的時間)補上:

莫聽考核催促聲,何妨靜思且從容。讀書不為他人忙,歡喜,長話短說由人評。

關鍵詞: 文如其人 北京青年報 發自內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