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6 06:53:48
來源:北京日報
胡蘿卜是一種常見的蔬菜,因耐儲存、營養價值高,有著“小人參”之稱,是北方地區冬季餐桌上離不開的“顏值擔當”。這種作物歷史悠久,經馴化后,已從曾經的芳香劑成為如今人們餐桌上常見的保健佳蔬。
1 胡蘿卜其實并不是蘿卜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胡蘿卜雖然名字中有“蘿卜”二字,但除了“長相”類似外,它和蘿卜家族毫無關系,頂多算是“鄰居”。二者在分類學上所處的科、屬都不同,蘿卜是十字花科植物,和油菜、白菜是近親,開出的花是四個花瓣,呈十字形;而胡蘿卜是傘形科植物,所開的花呈傘狀,這個家族中的許多成員如香菜、茴香和芹菜等都含有萜烯類化合物,因此或多或少帶有較刺激的氣味。
古往今來,人們依據產地、引入地域等特征,結合運用擬物、諧音、雅飾或方言等,先后給胡蘿卜命名了30多種不同的叫法,如胡蘆菔、胡蘿蔔、黃根、紅蘿蔔、紅蘆菔、紅根等。現代研究發現,胡蘿卜價格便宜,營養豐富,因此人們又稱之為“藥蘿卜”“小人參”。在日本,胡蘿卜被稱為“菜人參”“芹菜人參”,很受家庭主婦的喜愛。
胡蘿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根菜類蔬菜作物之一,近些年的植物考古發現,胡蘿卜的“祖先”是野胡蘿卜,最早在亞歐大陸多處均有分布。有植物學家曾在非洲、西亞地區發現了野胡蘿卜種子,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時代。野胡蘿卜的根部呈白色,纖細,芳香,但味道苦澀辛辣。在一些國家,它被認為是生長在田間的一種雜草。瑞士和德國南部也發現過野胡蘿卜種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三千年。
從顏色上看,我們現在最常見的是橙色胡蘿卜,近年來植物學家也培育出一些黃色、紫色的胡蘿卜。殊不知,胡蘿卜的祖先就是紫色甚至近黑色,人類最初馴化栽培的也是這種顏色的胡蘿卜,經過多年的演化才有了現代品種的胡蘿卜。
野胡蘿卜的根幾乎不膨大,作為食物難以下咽,無論是古埃及、古希臘還是古中國,先人并未將胡蘿卜端上餐桌,而是把它作為草藥或者芳香劑,而且人類利用的只是其帶有芳香味的葉子和種子,并不食用根部。
據歷史書籍記載和研究表明,現代栽培胡蘿卜起源于中亞地區,那里已有上千年的胡蘿卜種植歷史。業界一般認為,野生胡蘿卜被馴化成一種蔬菜是在公元10世紀左右的阿富汗一帶,經過選擇性繁殖,野胡蘿卜的苦澀辛辣味逐漸降低,甜度增加,且木質核心最小化,終使得胡蘿卜口感脆甜,而不再像樹根一樣難吃。此后,胡蘿卜從伊朗傳入歐洲等地,逐漸馴化發展成黃色的短圓錐形。
2 跨越千年的環球“旅行”
胡蘿卜價廉物美,是世界各地人們餐桌上的“常客”。但根據植物學家的研究,人類食用胡蘿卜的歷史可能并不久遠。
在歐洲歷史文獻中經常可見胡蘿卜一詞,但由于它和歐防風在當時都被稱為“pastinaca”,因此很難確定作者到底寫的是誰。比如古羅馬史詩詩人維吉爾的詩歌《莫雷頓》中就提到了“胡蘿卜”,但據考證,這一時期的歐洲人并沒有開始食用胡蘿卜。植物學家猜測,名稱混用可能是因為兩者都屬于傘形科植物,并且露出地面部分的植株很相似。
德國植物學家昂哈特·福克斯長期在荷蘭研究植物史,1543年,他在荷蘭語版的《新植物志》中描述了兩種胡蘿卜,一種是褐紅色,另一種是黃色,兩種都根須龐雜,這是歐洲首次明確出現的胡蘿卜記錄。比利時的藥物學家蘭伯特·多東斯也在1554年出版的《草藥志》中將胡蘿卜列為新的蔬菜,從外形上看,當時的胡蘿卜主根纖細,根須繁雜,與我們現在常見的胡蘿卜存在較大差異。
16世紀的英國本土出現了用于烹飪的胡蘿卜。1597年,英國園藝家約翰撰文稱,“根莖長且粗、呈淡黃色的胡蘿卜,吃起來口感更好,味道也很甜。”關于英國胡蘿卜的來源,英國植物學家塞繆爾在1651年出版的《農牧業的遺產》一書中寫道:“卷心菜、花椰菜、胡蘿卜、油菜和豌豆在英國很少或沒有,它們都來自荷蘭的佛蘭德省。”
17世紀初,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第一批歐洲殖民者將胡蘿卜引入北美地區。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胡蘿卜多被當作牛和馬的飼料。到了18世紀,隨著橙色胡蘿卜逐漸流行,美國的種植面積才不斷擴大。1806年,美國園藝師伯納德記載:“在費城,人們的田園里有好幾種胡蘿卜,不同品種的胡蘿卜顏色也不相同,有橙色、白色、黃色和深紅色等。此外,胡蘿卜的根莖形狀也不同,有細長的圓錐形、羊角形和粗短的圓柱形等;最受人們喜歡的是橙色胡蘿卜,它非常美味。”到了1865年,胡蘿卜已經廣泛出現在美國人的廚房中。
那么,胡蘿卜又是何時“旅行”至我國呢?從其中的“胡”字可知,這是一種從境外傳入我國的蔬菜。
在歷史上,胡蘿卜曾多次引入我國。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其后胡蘿卜傳入我國。但那時的胡蘿卜是紫色或淡黃色的,更趨于野胡蘿卜,根細、有怪味,而且人們尚未認知其所具有的食用和醫用功能,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胡蘿卜都無法引起人們的好感,有的胡蘿卜還再次逸為野生。
宋元年間,胡蘿卜二度沿著絲綢之路行至我國。從區域上看,最早到達的區域是新疆、甘肅、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然后逐漸至淮河和長江以南地區。在北方,胡蘿卜逐漸選育形成了黃、紅兩種顏色的長根生態型。起初,它只是作為藥用植物而被收入南宋時期重新修訂的藥典中,認為胡蘿卜味甘、平、無毒,對滋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熱解毒有很好的作用。繼而在元初,司農司又將其列入官修的農書《農桑輯要》中,作為蔬菜正式予以介紹。
因受中亞飲食文化的影響,元朝時期的人們對胡蘿卜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當時的宮廷還以胡蘿卜為原料,制作出一些異族“珍饌”供皇帝品嘗。胡蘿卜的味道和功能逐漸被社會接受并認同,從而為以后的推廣栽培奠定了基礎。
古人有規模地食用胡蘿卜可能是在明代中期以后,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專設“胡蘿葡”篇,較完整地記錄了這種植物:“(胡蘿卜)元時自胡地來,氣味微似蘿葡,故名。”“胡蘿葡,今北土山東多蒔之,淮、楚亦有種者。八月下種,生苗如邪蒿……冬月掘根,生熟皆可啖,兼果蔬之用。根有黃、赤二種,微帶蒿氣,長五六寸,三四月,莖高二三尺。開碎白花,攢簇如傘狀,似蛇床花。子亦如蛇床子,稍長而有毛,褐色,又如蒔蘿子,亦可調和食料。”據史料記載,因土質適宜胡蘿卜生長,在明朝萬歷年間,河南省新鄉的延津胡蘿卜還曾被列為貢品,上供朝廷。
到了清朝前中期,我國除了有黃色、白色胡蘿卜之外,還開始有了赤色胡蘿卜。據康熙年間的《平陽府志》記載,當時的胡蘿卜“有黃、赤二種”,而我們熟悉的橙色圓錐形胡蘿卜大概在清代中后期才出現。進入近現代,歐美及日本等生態型的胡蘿卜優良品種又多次引入我國,使得胡蘿卜品系更加充實,并在各地廣泛栽培。
3 二戰時被忽悠成護眼“神菜”
廚房里離不開的營養食品——胡蘿卜。
胡蘿卜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并不被所有人喜愛。20世紀前40年,胡蘿卜在歐洲主要是作為飼料用來喂養牲畜的,能夠作為蔬菜被人們大量食用,離不開英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忽悠”。
在1940年德國發起的閃電戰期間,德軍轟炸機經常借助夜色的掩護對英國城市展開襲擊。為了讓敵軍難以發現地面目標,當時的英國政府要求夜間斷電,使城市陷入一片黑暗。同時,英國空軍秘密配備了機載空用攔截雷達,以便在德軍轟炸機進入英吉利海峽之前提前獲知位置。因為預警時間大大提前,所以英軍有充足的備戰時間。在新型雷達的幫助下,當時外號“貓眼”的英國王牌戰斗員約翰曾在夜間擊落了19架德國飛機。英國為了掩蓋雷達的秘密,故意在媒體上宣傳“英國飛行員都大量食用胡蘿卜”,以解釋在夜間空戰中大敗敵機的輝煌戰績。
二戰期間,英國還在報紙上大肆宣傳胡蘿卜的神奇功效,幾乎每個街頭都貼著廣告,如“胡蘿卜讓你保持健康,幫助你在停電時看東西”等。事實上,胡蘿卜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它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維生素A,對眼睛有益,能緩解視疲勞,避免夜盲癥,但并不能額外增加人類的夜視能力。
英國政府的夸大宣傳,不知德軍是否采信,但吃胡蘿卜改善夜視能力的觀念被牢牢印刻在當時的英國人心中,胡蘿卜也逐漸從飼料變成最受人們歡迎的蔬菜之一。
眾所周知,英國人酷愛下午茶,也離不開甜品。二戰爆發后,物資匱乏,英國政府對砂糖采取了嚴格配給。由于當地氣候相對寒冷,不利于種植甘蔗,但這個溫度很適合胡蘿卜茁壯生長。于是,自帶甜味的胡蘿卜自然被扮成了代糖的角色。麻煩的是,雖然胡蘿卜在當地大豐收,而且不依賴進口,但民眾不喜歡它的味道,即便種植量大也仍有可能被浪費。為了使其能替代定量供應的食物,政府開始想盡各種辦法推廣胡蘿卜。在英國,幾乎所有傳統甜品零食都被換成了蔬菜,尤其是最便于種植的胡蘿卜。除此之外,美國平民餐桌上也擺上了胡蘿卜。
為了讓“吃胡蘿卜保健康”的觀念深入人心,英國政府甚至找來了美國迪士尼公司,為孩子特別制作了系列卡通片《胡蘿卜博士》,專門制造出“胡蘿卜一家”的形象,將胡蘿卜博士稱為“兒童的最好朋友”,目的不外乎是讓孩子們多吃胡蘿卜,徹底忘記糖果、巧克力等。
此外,英國食品部還推廣“深挖花園獲得勝利”活動,鼓勵家庭開辟“勝利花園”,廣泛種植胡蘿卜,這項運動在戰爭期間成果斐然,英國的胡蘿卜產量不斷增加。1942年,雖然遭遇封鎖,英國面臨各種食品匱乏,但國內的胡蘿卜竟然過剩了10萬噸。因此,英國的“戰時菜單”里到處都有胡蘿卜的身影,如胡蘿卜布丁、胡蘿卜果醬、胡蘿卜餡餅,甚至還有胡蘿卜軟糖等。
直到戰爭結束,“多吃胡蘿卜”的理念一直印在英國人的腦海中,并且傳給下一代。時至今日,胡蘿卜蛋糕經常作為最后一道點心出現在英式下午茶里,深受歐美人喜愛,美國還于2005年將胡蘿卜蛋糕推介為上世紀70年代的五大時尚食品。
4 從橙色到五彩的胡蘿卜
五彩繽紛的胡蘿卜
胡蘿卜是什么顏色的?現在哪怕隨便問個幼兒園孩子,他也能迅速回答是“橙色”。實際上,胡蘿卜成為蔬菜后的幾百年時間里并非是我們如今看到的橙色。
在歐洲,長久以來都流傳著橙色胡蘿卜與荷蘭皇室的故事。16世紀初,荷蘭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1568年,親王威廉·奧蘭治率領荷蘭人民反抗殖民統治,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民族獨立革命。這場戰爭歷經80年,荷蘭人最終取得勝利。奧蘭治雖然沒有親眼見到國家獨立,但追隨者還是將其奉為“國父”。據說,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當時的荷蘭農民開始刻意培育橙色胡蘿卜,取“奧蘭治”(荷蘭語“橙色”)之意。隨著橙色胡蘿卜逐漸遍布歐洲乃至全世界,橙色也成了今天胡蘿卜的“標配”。
不過,雖然橙色胡蘿卜的育種年代最早的確可以追溯到16世紀,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荷蘭人培育橙色胡蘿卜是為了紀念奧蘭治。可以確定的是,荷蘭農業當時在歐洲十分發達,農民從黃色的胡蘿卜中選育出更為漂亮的橙色后,新品種胡蘿卜非常適應當地溫和濕潤的氣候,不僅產量高,而且口感好。17世紀,荷蘭將目光瞄準海洋貿易,大量建造船只,來往于世界各地,有著“海上馬車夫”的美譽。隨著荷蘭商人通過船只將橙色胡蘿卜賣到整個歐洲大陸,各地民眾也接受了這種顏色鮮艷的蔬菜,法國、德國和英國等地的農民也相繼開始種植橙色胡蘿卜。終于,橙色成了胡蘿卜的標準色調。
在拉斐爾·桑西、彼得·阿爾岑等眾多16世紀荷蘭畫家的油畫作品中,我們經常可見橙色胡蘿卜的影子。據史料記載,第一次對橙色胡蘿卜的描述來自于18世紀中期一個名叫KNOOP的荷蘭園藝學家,他在自己出版的書中記載:“橙色的胡蘿卜是從黃色的胡蘿卜中選育而來的。”
隨著近年對于食品多樣化,特別是天然顏色多樣化的追求,各國農業學家又在培植“彩虹”胡蘿卜,如黃色、暗紅色、鮮紅色以及紫色等,將不同顏色的品種放在一起吸引顧客。而色彩各異分別代表含有不同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營養成分,如黃色胡蘿卜里含有對眼睛有益的葉黃素,紫色胡蘿卜里則含有花青素等。
追根溯源
胡蘿卜是兔子的最愛嗎
孩子給兔子喂胡蘿卜。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首耳熟能詳的兒歌我們從小聽到大,因此很多人認為,胡蘿卜是兔子最愛的食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盡管大家都認為兔子和胡蘿卜關系匪淺,但事實上,胡蘿卜并不是兔子的理想食物。兔子是食草動物,在長久以來的進食中,食草動物的消化系統早已適應了高纖維、低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假如換成低纖維、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其消化系統內的平衡會被打破,從而危害健康。
對人類來說,胡蘿卜營養豐富,每100克的熱量約為40千卡,碳水化合物含量為8克左右,很適合減肥的人食用。但對于兔子來說,胡蘿卜就像糖果對于人類一樣,只是一種零食或輔食。胡蘿卜和其它根莖類蔬菜或者水果都不應該成為兔子的主食,相反,吃多后很容易造成它們腸胃不適或是咬合不良,致使牙齒生長過度。營養均衡的兔子飲食應包括大量的干草,如苜蓿、梯牧草和黑麥草等,再加上少量的蔬菜和水果。取食高纖維的食物,既可以確保兔子獲得足夠的營養、保持腸道平衡,又可以達到磨牙的效果。
那么,我們為什么會根深蒂固地認為胡蘿卜是兔子最愛的食物呢?這也源于一只“兔子”。
1938年,美國一本兒童讀物上最早出現一只名為“快樂兔”的卡通形象,一開始它不吃胡蘿卜。1940年,它被美國華納兄弟公司放進動畫片,兔八哥的名字出現了,這只萌兔的手里總是拿著胡蘿卜吃,此后漫不經心地嚼胡蘿卜成了兔八哥的標志性動作。由于兔八哥系列的連環畫和動畫片在全世界廣泛流行,導致此后人們都認為兔子最愛吃胡蘿卜。
兔八哥的作者名叫查克·瓊斯,被譽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動畫大師。關于他是如何想到讓兔八哥拿根胡蘿卜的,他在一次采訪中說是因為看了電影《一夜之間》受到的啟發,劇中的男主角西裝革履,紳士派頭十足,在帶著女友趕路的途中,卻因饑餓從路邊的菜地里拔出胡蘿卜大吃起來,滑稽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