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 05:49: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從“阿瑟”到劇情討論霸占熱搜榜,眼下正在優酷播出的《點燃我,溫暖你》成為繼《蒼蘭訣》之后,今年又一部“實火”的偶像劇。輿論將其稱為“青春傷痛劇”在偃旗息鼓多年后的一次高光時刻。
談起青春傷痛文學,《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匆匆那年》等網文IP改編的青春影視劇,曾在十年前風靡國內。《點燃我,溫暖你》的原著雖然是青春傷痛文學的代表作,“美強慘”男主角李峋在網文圈也有很高知名度,但是這次影視化改編能夠獲得成功,卻仰仗獨辟蹊徑:它沒有刻意渲染悲劇片段,有青春的“純”,也有成年世界的“虐”,浪漫卻不懸浮,減少狗血元素,被認為是用甜寵的解法來表達傷痛的內核。北京青年報記者就該劇影視化改編過程采訪了編劇周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外界對男女主演的演技爭議很大,但周涌卻堅定站在了兩位新人一邊。他認為陳飛宇和張婧儀不僅在外形上符合人物狀態,“都有著青春少男少女特有的干凈的帥和漂亮,眼睛都很清澈”,更重要的是兩人生活中的性格和氣質也貼合角色。
盡量保留小說中打動讀者的名場面
北青報:把小說改編拍成影視劇,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
周涌:很多二度的創作和加工,我自己在改編過程當中花費的功夫是比較多的,要盡量保留和再現小說中打動讀者的名場面,包括它的質感和氛圍感。實際上我們做的很重要的工作,一部分是要把原來“名場面”的描述和渲染,轉化成為可以影像化的場面和人物動作,另一方面就是要把這些名場面背后的戲劇沖突和情感張力,轉化成可以呈現的戲劇沖突和進展。
北青報:雖然氛圍和主線情節還原度很高,但是人設、原生家庭等跟原著小說還是有很大變化。改編時如何權衡取舍?
周涌:這是跨媒介創作必然會面臨的一個問題。比如小說里面校園生活快樂的氛圍以及愛的萌發、曖昧期的拉扯等,在小說里面文字描述很好。改編過程當中,我們需要把它轉化為情節,所以可能大家會注意到,在劇的前半部分,有大量的情節是小說里面沒有的。另外就是精華的取舍,比如李峋的人設,李峋在校園部分的時候在影視化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去規避和完善的。小說中,李峋在校園時期,感情上基本是來者不拒的狀態,有過很多的感情經歷,在影視化的過程當中,是需要去調整的。還有李峋和朱韻的原生家庭,根據影視化表達的尺度也做了一些調整。我們希望既能保留住小說當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又能夠更溫暖、更真實再現。
回應觀眾希望19集是大結局
北青報:對于目前網友反饋,包括名場面多、封神榜、命韻峋環、瘋狂上分等,您自己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
周涌:我在跟著大家一起追劇,也會特別注意觀眾及時的反饋和評論,他們也幫助我去復盤創作。這些反饋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我們前期付出的很多努力和心血,自認為比較好的一些呈現,觀眾是能夠感受到的,這是讓我特別開心的地方。比如說李峋、朱韻和任迪推小推車在天橋上的那一場戲,這樣的場面就是我們在原小說的情節基礎上去延伸和重新設計的,這樣的設計也是有我們的用意和表達的。
另外還有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第19集播完以后,我看到了一個熱搜——《點燃我,溫暖你》19集大結局,很多劇粉和觀眾希望19集就是這個劇的大結局。我點開看了觀眾的討論,關于那一場基地散伙飯,在江邊馬路上談到將來,談到自己的青春,談到自己的夢想,希望這個劇都停留在這一刻的那種期待。
其實這一集戲,我們在劇本階段就特別花了功夫去寫,也是我自己特別有感情的一場戲,我們想表達出青春成長的質感,想表達有友情、有愛、有青春夢想這樣的動人時刻。盡管我們回頭的時候,這樣的時刻可能會讓人惆悵,可能會心疼,可能會流淚,但這樣的時刻正是我們青春成長記憶中非常珍貴的一部分。我個人認為,19集是這部劇想要完成的青春疼痛與成長表述的重要節點,觀眾共情到了,我很感動。
張婧儀自己就有900多場戲
北青報:整個拍攝過程中,您觀察到陳飛宇和張婧儀的創作狀態如何?
周涌:這個戲就是男女一組全程打天下的戲,他們的戲份都很重,張婧儀自己就有900多場戲,對年輕演員來說,對體力、心力和專注度都是非常大的考驗。我作為編劇最開始是有一些擔心的。但是在整個合作過程當中,我注意到他們倆都是特別認真的人,愿意付出很大的努力去看小說、看劇,去把握和理解人物,去對他們的每一個場景的表演做很多的設想。
比如陳飛宇,我每一次去劇組的時候,他都和制片團隊提出要跟我見面,說他自己的理解,然后我們共同討論。我不在劇組的時候,有一些重要場景和段落拍攝也會通過電話、微信溝通,包括對人物的理解和某一句臺詞是不是合理,應該怎么說等。在劇本里面,寫到了李峋的腰受過傷,而且這個傷后來復發過,對人物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小說里面沒有去具體描述這個腰傷給人物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陳飛宇真的去認真琢磨,一個受過腰傷的人,他的坐姿、站姿、行走的步態是什么樣的,我特別驚訝于這個年輕人表演時候的專注。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