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焦點:用林黛玉的語氣“催發貨”,當“酸話文學”撞上雙十一

2022-11-06 08:51:29

來源:揚子晚報

“我知道我配不上發貨,大家都發貨了,不像我,連催的時候都小心翼翼。”


(資料圖片)

近日,在雙十一的網購浪潮下,一種被叫做“酸話文學”的流行梗迅速傳播開來。

起因是有人模仿《紅樓夢》里林黛玉的口氣與客服溝通,催商家發貨。隨后這種“模仿秀”挑起了眾多人的興趣,他們按照黛玉說話的習慣,編撰了一系列的“酸話文學”。

比如說:如果客服一直重復使用“AI”般的“客套話”來應付你,就可以回復他說:“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這般敷衍。”

或者是,店鋪明明承諾了到貨時間,卻遲遲未發貨,也可以對他說:“你瞧,這又開始畫餅了,我若是信了,怕是要哭斷腸去”……借用這種對話方式,原本可能要“劍拔弩張”的爭執,反而變成了消費者和客服人員兩者之間的趣味對話。

對于雙十一冒出的“酸話文學”,有人覺得好玩,有人抱有戒備心,認為這是商家的蓄意炒作,一種營銷手段而已。

其實,“酸話文學”可不是在雙十一才出現,早在今年三四月份,“林黛玉發瘋文學”就曾登上微博熱搜。不過當時并不是用來網購“催發貨”,而是用于人際社交的娛樂互動。林黛玉語錄、林黛玉式聊天等話題高達上千萬的點擊量。

有名網友曾留言說:“曹雪芹在創作林黛玉這一人物形象時,怕是沒想到,她能穿越幾百年,受到年輕人的喜歡,甚至還刮起了一陣爭相‘模仿風’。”

“酸話文學”是大眾走向經典文學的“自發式狂歡”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趙偉面對這種“文化現象”,首先想到的是:“經典文學的推廣和宣傳,正在起作用。”

他告訴記者,毋庸置疑的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文學本身就擁有極大的魅力。

“林黛玉”雖然只是文學作品打造的“虛擬人”,但是作為《紅樓夢》金陵十二釵之一,在讀者心目中占有較高的地位,而這也是吸引他們自發參與“再創作”的原因。

“中國人對她太熟悉了,這也證明了經典文學的傳播,只有讓讀者了解和知道了,才會有下一步的應用。”趙偉說,按照傳統的宣傳方式,大眾是“被教育”的受者,但是在“酸話文學”這里,他們是推廣者。可能會有人覺得,這種“再創作”看起來不太謹慎,顛覆了文學固有的嚴肅表達,“但是不管怎么說,它把文學帶入到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日常表達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也讓我們枯燥的生活多了點文學色彩。”在他看來,這也是各種語言流行梗存在的意義,在符合社會規范的前提下,給生活以“樂趣”,讓自己快樂,同時也讓別人感受到快樂。

關鍵詞: 金陵十二釵 小心翼翼 不管怎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