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新賓縣加快融入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紀實 全球短訊

2022-12-13 10:42:25

來源:遼寧日報

蘇子河兩岸景色秀美。王紹威  攝

中藥材產業成為新賓縣強縣富民的重要產業。新賓縣委宣傳部提供


【資料圖】

滿族風情是新賓縣發展旅游業的金字招牌。于增廷  攝

核心提示

這里是富爾江、蘇子河、太子河的發源地,每年為下游提供14億立方米優質水。

這里被譽為“立體資源寶庫”,森林覆蓋率達75.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0%以上。

綠色生態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鞏固和提升生態優勢,是新賓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必然選擇。

立足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大伙房水庫水源涵養地的定位,新賓縣堅持“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戰略,圍繞水源地生態功能區建設、退耕還林、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水污染防治等工作,加強生態建設,加快融入遼東綠色經濟區,推動自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治山理水筑綠色屏障

群山環繞、碧水相擁,美麗的蘇子河穿村而過,流水潺潺。走進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古樓村,原生態景象瞬間映入眼簾。

“咱村以前可不是這樣,門口、路邊垃圾隨處可見?!贝迕穸胚B琴說,現在家家戶戶都按“五指分類法”將家庭垃圾分類處理,垃圾沒了,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

新賓縣城建中心副主任馬勇剛介紹,2016年以來,新賓縣從源頭入手進行垃圾減量資源化利用工作,將生活垃圾分為可漚肥、可變賣、可燃燒、建筑和有毒有害五類。村民們把剩菜剩飯和灶坑里的柴灰放在漚肥坑漚肥,把廢書廢報攢起來賣錢,把有害的廢電池和農藥瓶放進村里的垃圾箱。這樣一來,95%的垃圾可實現家庭內處理,變廢為寶,實現資源化利用。

新賓縣位于大伙房水庫上游,是我省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近年來,新賓縣通過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退耕還林和污水處理設施升級改造等舉措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為保護水源地安全筑起一道生態屏障。

山上與山下同治,治山與理水同步。新賓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全流域治理、全要素保護。今年以來,完成各類造林1.6萬畝,河道封育1905.4畝。先后完成了新賓鎮、南雜木鎮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在6個水源保護區周邊建設了封閉式隔離圍欄,并在顯要位置設立了地理界碑和警示標志。同時,大力清除保護區內的各類污染源,并對生態系統進行集中整治,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增強了水源涵養能力。

為防止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飲用水水源,新賓縣提出“切實把垃圾源頭減量化放在生態環境保護的首位”,從培養農民的環保文明習慣、正確分類、資源化利用入手,形成了具有新賓特色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及資源化利用的長效運行機制。

“通過垃圾分類處理,全縣減少垃圾箱4000個,減少垃圾車超過50%,每年減少資金投入1100多萬元?!瘪R勇剛說,以往,縣鄉村三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向農村垃圾宣戰,卻如鼓槌打在棉團上,突擊式、運動式的垃圾治理方式,無法減少垃圾產出量,往往陷入垃圾越治越多,末端處理設施永遠不足的怪圈。通過垃圾“五分類、五處理”,讓群眾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和主力軍,走上了“少花錢多辦事”的垃圾治理之路。

垃圾少了,村莊變美了,宜居的生活環境讓不少遠走外地的村民又回到了家鄉?!艾F在,美麗鄉村就是我們村的一張名片,大家愛護村里的環境像愛護自己家一樣,大人小孩看到地上有碎紙、煙頭都會撿起來,人人都為美麗鄉村盡一份力?!倍胚B琴說。

綠色產業富民強縣

日前,記者走進位于永陵鎮頭道堡村的新賓綠地中藥材專業合作社的中藥材加工廠里,工人們正忙著清洗、烘干、加工人參,一派繁忙景象?!敖衲?,合作社人參、遼細辛、蒼術產量達到100多噸,純利潤能達到1000多萬元。”合作社理事長金維東說,今年收獲的干的遼細辛就有30 噸左右,產量比去年增長 20%,今年的收購價格在100元每公斤,每公斤比去年增長了10元左右,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如今,農戶的年收入比種植中藥材前翻了一倍多。

談起村里發展中草藥材的歷程,金維東說:“我們村全年無霜期不足130天,自然條件對中草藥材種植特別有利,幾十年來,我們摸索出一套種植和保護植被的辦法,用人參地種植細辛,細辛下來就種植龍膽草,在種植龍膽草的同時植樹,龍膽草收獲之后,樹也就起來了?!绷炙庨g作,是保護生態和農民致富的好辦法。目前,頭道堡村70%以上的農戶從事中藥材生產,中藥材種植規模在百畝以上的有40多戶。

讓“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是新賓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今年以來,新賓全面開展中藥材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建設行動,全縣建設面積1.472萬畝的中藥材攻關試驗區、核心示范區和輻射帶動區,集中連片打造“遼細辛”“人參”“遼五味”等道地中藥材綠色高質高效生產和示范展示。

新賓縣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史峰告訴記者:“我們與遼寧省農業經濟研究院合作,共同開展了平地人參、西洋參土壤改良等九項攻關實驗。在核心示范基地內,安裝了太陽能殺菌殺蟲燈,通過多種高質高效的生產技術模式,全面推動新賓中藥材綠色、健康、有序的發展?!眹@“控肥增效”“控藥減害”“控水降耗”,新賓縣在示范區內推行節肥節水節藥節膜技術,示范帶動全縣中藥材產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開辟綠色發展新路徑,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機制。新賓縣緊緊圍繞蘇子河流域生態農業發展,編制了蘇子河流域綠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重點發展以食用菌、中藥材、山野菜、優質稻米、藍莓果品等生態綠色產業。在新賓紅升水庫周邊,玉米等農作物的身影不再有,取而代之的是花草和灌木類經濟作物。“短梗五加是多年生灌木,種植一次即可,且不需要使用化肥、農藥等,可有效保護環境?!奔t升鄉副鄉長王偉說,短梗五加的畝產量是250斤至300斤,可食用也可入藥,每畝收益至少2000元至3000元。且可以間作中小藥材,讓單位面積上的土地取得雙份收益。

目前,新賓縣優質稻米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0.68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1.73萬畝,山野菜種植面積達到9.2萬畝。當下的新賓,農業園區風生水起,農業龍頭企業高奏凱歌,一幅現代化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產業融合帶火全域旅游

走進永陵鎮赫圖阿拉村,滿眼都是滿族風情的文化氣息。藍天白云下,青山環繞,溪水潺潺,白墻黛瓦的滿族風情民居錯落有致。

赫圖阿拉村被譽為“中華滿族第一村”。著名的國家4A級景區赫圖阿拉城便坐落于村中。

近年來,赫圖阿拉村依托厚重的歷史文化和滿族民俗文化,大力發展滿族特色文旅產業,逐步將小山村打造成“中華滿族第一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旅游業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金飯碗”。

“我們先后建成了中華滿族民俗風情園、滿族歷史博物館、旗袍博物館、人參博物館、前清歷史博物館和滿族民俗博物館?!贝妩h支部書記羅天成告訴記者,這些博物館從歷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陳列到民俗的介紹以及活態的體驗,讓游客可以全方位感受滿族的歷史變遷、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為了讓游客能留下來深刻感受鄉村生活的舒適,村里成立了赫圖阿拉滿族民俗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租村民的農家院,結合滿族特色民俗文化,將滿族特色庭院、滿族火炕、滿族四大怪等元素與滿族建筑緊密融合,統一建設成獨樹一幟的滿族“府邸”精品民宿。

從歷史到民俗,從建筑到景觀,如今,赫圖阿拉村已形成以民宿產業為基礎,集景區、民俗、文化、餐飲、休閑農業、文創于一體的特色文旅經濟。

作為清王朝發祥地、全國首批生態建設示范縣,新賓擁有清前史跡、滿族民俗、紅色記憶、自然生態等豐富的旅游資源。依托豐富的山水、人文資源,新賓縣積極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加快全域旅游發展進程。依托國家4A級旅游景區赫圖阿拉城和世界文化遺產清永陵,制定了清前文化研學旅游基地建設工作方案,全力建設新賓歷史文化影視拍攝基地。依托崗山、猴石、和睦國家森林公園、參仙谷等生態旅游景區,推出踏青、登山、穿越、賞楓、嬉雪等適應不同季節的旅游線路。

旅游業的發展讓一座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變成了游客打卡地。目前,新賓擁有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1個、鄉村旅游重點村5個、精品民宿46戶、農家樂100余戶、休閑農業點110個。

為加大力度發展鄉村旅游,今年,新賓縣申報永陵鎮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省級旅游主體功能區,已獲得批準。猴石地區抗聯密營遺址一期保護利用工程已經完成。著力推進鄉村旅游項目,響水河子鄉“芳華·驛站”項目,現已進入試運營階段。投資3000萬元改擴建的新賓鎮五副盔甲度假酒店,已完成主體樓改建和民宿建設。

勇立潮頭逐浪高,奮楫揚帆正當時。瞄定建設全域旅游示范區,新賓全力推動旅游和文化、體育、冰雪等相結合的新業態產品開發。

加強與遼陽、沈陽、北京三地的合作力度,滿足沈陽經濟區、關內京津冀地區人群的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綠色康養需求。

挖掘清前歷史、滿族服飾、人參、生態、抗聯等文化,開發剪紙、滿繡、根藝等高品質且具有新賓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創產品,全方位塑造提升新賓全域旅游品牌。

接下來,新賓縣將通過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升級,豐富休閑度假產品體系,使傳統的觀光旅游與休閑度假齊頭并進,將新賓打造成為全季全域旅游目的地。

(遼寧日報 記者 崔振波)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