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聞】聽,秋收樂章

2022-10-18 07:49:21

來源:新華網

" />


【資料圖】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放眼廣袤田野,豐收的畫卷,是對耕耘的致敬。

新華社發 劉茜 周秀魚春 編制

東北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金秋十月,伴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聲,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秋收景象。

在黑龍江五大連池,47萬畝玉米開鐮收割。新華社記者王鶴 攝

眼下正是華北平原的秋收時節。2022年,河北省首次大范圍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超過102萬畝。

10月14日,河北省晉州市周家莊鄉農民在晾曬收獲的玉米(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在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我國第一個糧食作物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小站稻已經進入收割季。

10月13日,在天津市津南區小站鎮坨子地村,水稻收割機在田間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近十年來,中國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累計建成9億畝高標準農田;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21年的超過61%。

產糧大省河南積極探索智能化科技化農田建設模式,加快農業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建設,加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智慧農業、綠色農業轉型升級。

在貴州榕江,巨型稻喜獲豐收,讓山區群眾的飯碗端得更穩。

貴州省榕江縣寨蒿鎮三洲村的巨型稻喜獲豐收。新華社記者 劉勤兵 攝

巨型稻是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產優質水稻新種,抗旱、抗海水、抗鹽堿,還能為水產與蛙類動物提供足夠的蔭涼與棲地,很適合開展稻田高效生態種養,從而大大增加農田的產出。

9月6日,在天津市寧河區東棘坨鎮東白莊村,工作人員展示“巨型稻”稻穗。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決了約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飯問題,更實現由“吃不飽”向“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以實際行動為維護世界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縣的一個糧食加工工廠,工人展示加工后的大米(10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