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2 13:51:49
來源:湖北日報
修復中心位于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內,該中心吸引世界各地古董鋼琴漂洋過海來武漢修復。當日,館長賀立軍帶領團隊成員王天許、翟遠新夫婦,埋頭對這臺百年鋼琴進行修復重建收尾工作。在前期歷時半年的修復基礎上,經過一上午調試,百年鋼琴重煥生機,不僅能正常彈奏,昔日領先的“自動鋼琴演奏系統”也得以恢復。
3月26日,在武漢琴臺鋼琴博物館內,工作人員正在對古董鋼琴進行維護保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攝)
王天許指著修好的鋼琴介紹,每一臺古董鋼琴修復重建都頗費周折,除了對幾千個配件的參數進行反復調試外,還要對破損嚴重的配件采用傳統工藝、材質進行制作,“因年代久遠,買不到配件,更沒有說明書,只能靠經驗和運氣,進行無數次的試錯”。
“音樂是美好的,昔日鐘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絕弦,今朝我們在知音湖畔為全球修琴再奏佳音。” 賀立軍談及創辦該中心的緣起時介紹,博物館收藏了千余臺古董鋼琴,其中不乏世界名琴。為讓觀眾一睹名琴當年風采,2016年,他萌發了一個大膽想法——與歐美專業公司聯合設立古董鋼琴修復技術中心。為此,博物館引進最新鋼琴重建技術及專用設備,并專門去紐約施坦威總部請來高級技師。王天許、翟遠新夫婦就是在十多年前從鋼琴生產公司加盟該團隊。
十年磨一劍,從師從歐美技師,到不斷創新,該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先進技藝體系。最令賀立軍欣慰的是,團隊邀請民間匠人、非遺傳承人加盟,將中國智慧加入古董鋼琴修復與重建,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針對開裂嚴重的實木琴體,采用中國傳統榫卯結構“燕尾槽”工藝,比使用強力膠拼接更牢固耐用;使用“木楔微調”技術,實現擊弦機參數的毫米級精準調節。同時,將楚式漆藝、貝雕等工藝運用到鋼琴外觀修復中,形成中西合璧的混搭美感。
憑借在國內外同行領先的技藝和成本優勢,海外市場不斷開拓,吸引全球客戶紛至沓來。2019年,歐洲古董鋼琴修復協會將110臺古董鋼琴運到中國修復,這批鋼琴被打包裝進5個40英尺的大集裝箱,繞了大半個地球,輾轉3萬多公里抵達武漢。這110臺古董鋼琴品牌繁多、款式精美、做工考究,修復團隊認真研判、妙手施治,仿佛打開了一扇時空之門,將這些沉睡的古董鋼琴一一喚醒。
如今,該團隊“鋼琴的重建與修復”技藝已入選武漢市漢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關鍵詞: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