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2 08:52:27
來源:證券日報
銀行理財資金增配債市又有新變化。多家券商機構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周(3月13日至3月17日)銀行理財資金凈買入債券現券578億元,這已是連續第七周凈買入,七周合計凈買入3447億元。與此前持續增持同業存單和信用債不同的是,上周銀行理財資金在“贖回潮”后首次單周凈買入銀行資本債。
受訪專家認為,銀行理財資金持續增配債市有兩大原因:一是從負債端來看,始于去年11月份的“贖回潮”影響逐漸消退,銀行理財機構推出的混合估值法等產品穩定了負債端,推動銀行理財資金持續回流債市;二是從資產端來看,今年貨幣政策穩健,市場預期好轉,銀行理財資金開始加大債券配置力度。
混合估值法產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成重要資金來源
據記者梳理,近七周,銀行理財資金凈買入債券現券分別達101億元、685億元、952億元、543億元、95億元、493億元、578億元,合計達3447億元。
實際上,自“贖回潮”后,銀行理財子公司積極嘗試,先后推出了多類產品以穩定負債端,避免再次出現大額贖回沖擊資產端。具體來看,今年年初,理財公司紛紛推出了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近2個月又積極推動混合估值法產品的銷售。
從實際效果看,今年以來,混合估值法產品已成為市場上最主流的產品,并成為理財機構增配債市的最主要資金來源。
據廣發證券劉郁團隊統計,2023年以來截至3月17日,銀行理財子公司新發公募產品1369只,已公布募集規模達6571億元(公布率達91%),其中混合估值法產品數量1079只,占比高達78%。從募集規模看,混合估值法、市值法、攤余成本法產品占比分別為92%、7%、1%,混合估值法產品募集規模已遠超市值法產品。
從趨勢看,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仍將起到穩定銀行理財負債端的效果,并有望推動理財機構持續增配債市。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攤余成本法和混合估值法產品將緩解理財贖回帶來的階段壓力。預計未來到期壓力進一步回落,新發產品有望輕裝上陣。另外,銀行理財較傳統儲蓄優勢修復,也將提升理財產品規模。總體來看,銀行理財資金配置債券的行情有望延續。
“混合估值法的估值方式更加靈活,有望成為未來封閉式理財產品的主流估值法。”冠苕咨詢創始人、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也對記者表示,攤余成本法估值的資產主要是通過債券票息等獲取確定性收益的資產,而混合估值法則可幫助投資者獲取資本利得收益。因此,混合估值法在市場上行時,可以博取更高收益;而在市場下行時,理財公司也可通過市值法估值的資產賣出并換成以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獲取固定的票息收益的債券資產,形成“攻守兼備”之勢。此外,理財公司在當前時點推出這類產品具有合理性,這一估值方法可以將凈值曲線進行柔化,穩定負債端。
配置環境好轉
推動理財機構增配債券
除負債端的原因外,資產端配置環境的向好變化,也是銀行理財資金近7周持續增配債券的重要原因。
明明表示,2022年11月份、12月份銀行理財市場受到“贖回潮”沖擊,而目前“贖回潮”影響基本消退,銀行理財規模增速回暖,資產配置需求也將邊際轉強。此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好轉的市場預期,也讓銀行理財資金開始積極把握債券配置機會。
實際上,去年“贖回潮”后,銀行理財資金偏愛配置的信用債估值回調,信用利差走闊,到期收益率走高,性價比提升。今年2月份以來,多家券商固收團隊開始看多信用債配置價值。數據也顯示,銀行理財資金已連續10周在二級市場凈買入信用債。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銀行理財資金在連續16周賣出銀行資本債(二級資本債和永續債)后,上周轉為凈買入約83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銀行理財資金此前持續凈賣出銀行資本債,一方面與“贖回潮”后銀行理財資金偏愛短期限、高流動性資產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個別銀行二級資本債“不贖回”事件有關。不過,上周凈買入顯示出銀行理財資金對銀行資本債的配置熱情有所升溫。
談及未來銀行理財資金對銀行資本債的配置趨勢,明明對記者表示,商業銀行自營是二級資本債的重要投資者之一,未來風險權重的調整可能會給二級資本債市場帶來一定的拋售壓力。但考慮到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較高,因此整體拋壓有限,但中小銀行面臨的拋售壓力和發行壓力更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