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熱議:清算時刻到了!央行開始反思QE效果,未來QT的難度

2022-08-30 05:38:06

來源:騰訊網

作為收緊貨幣政策的重要舉措,量化緊縮(QT)是美聯儲手中關鍵的“收水”武器,并且在經過3個月的“過渡期”后,此項武器即將升級。

按照美聯儲的縮表計劃,縮表規模將從此前的每月475億美元(300億美元國債和175億美元MBS),自9月起提升至每月950億美元(600億美元國債和350億美元MBS),約占資產負債規模的1%。

和快速推進的加息進程相比,市場對于縮表的未知恐懼更大。一旦9萬億美元的龐大資產負債表激進收縮,對流動性的沖擊不容小覷。


(相關資料圖)

然而縮減資產表真的能夠達成預期效果,安穩完成降低通脹的“終極目標”嗎?在杰克遜霍爾年會上發布的一項研究,在質疑縮表效果的同時,還強調稱這個過程不太可能是溫和的。

現在的情況是,不僅QT引發市場質疑聲,外界也開始對量化寬松(QE)進行反思。上周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指出,市場終于意識到一個驚人的事實,那就是美聯儲此前進行大規模QE的全部成本,只有在開始加息時才會被人們發覺。

QT會迫使美聯儲“放水”?

杰克遜霍爾年會提出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雖然美聯儲希望能夠悄無聲息地縮減資產負債表,但這可能只是其一廂情愿的想法。

該研究提及:

如果歷史再次重演,那么縮減資產負債表的過程不太可能是溫和的。

對此印度儲備銀行前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Raghuram Rajan認為,縮減資產負債表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商業銀行對美聯儲貨幣政策的應對方式。

當美聯儲進行量化寬松(QE)時,商業銀行會通過從對沖基金和其他影子銀行借貸的方式,在其資產負債表上積累準備金。

但是當美聯儲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時,商業銀行并不會減少此類信貸。這也就意味著,隨著縮表的進行,可用于償還這些貸款的準備金減少。

這會導致什么后果?回顧上一輪量化緊縮,當時美聯儲不得不在2019年3月和2020年3月分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雖然由于“前車之鑒”,美聯儲專門建立了常設回購機制,以此允許初級交易商,即從政府購買債務的主要金融機構,可以從美聯儲借入更多準備金來應對高質量的抵押品。

但是Raja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筆資金“可能不夠廣泛,無法覆蓋到所有缺乏流動性的人”。

對此該研究報告也強調稱:

屆時美聯儲將別無選擇,只能‘重蹈覆轍’,再次像2019年9月和2020年3月一樣廣泛投放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舉或將致使美聯儲通過加息來遏制通脹的計劃更加復雜。

QE合理性受到質疑?

在該研究重新審視量化緊縮實施難度的同時,也開始對量化寬松(QE)的效果進行反思。

研究指出,美聯儲通常以能降低長期利率并釋放更多信貸來證明量化寬松的合理性,但經濟學家認為這個論據并不充分。

商業銀行的應對方式依舊是關鍵點。

研究認為,有實際證據證明在量化寬松(QE)期間,商業銀行并未將更多流動性釋放給商業客戶,而是更傾向對沖基金和其他機構。

辜朝明也曾提及,一個重要事實被美聯儲忽略,那就是當借款人承受著債務的重壓時,多大程度的QE也無法說服他們去借款。由于沒有借款人,央行提供的任何資金都將滯留在金融部門,永遠不會進入實體經濟。

這也是為什么歐洲和日本央行已經不再采用量化寬松(QE),而是直接購買企業股票和債券,提高融資效率。

關鍵詞: 清算時刻到了央行開始反思QE效果 未來QT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