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06:49:55
來源:北京日報
(資料圖)
人工智能全骨科手術機器人整體解決方案、國產高精度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個性化3D打印人工膝關節……16日,2022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創新大賽醫療器械領域決賽在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中關村醫療器械園舉行,一批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項目同臺競技,前沿科技“治病救人”各顯神通。
目前,我國多數全膝置換手術使用的是仿制的國外標準關節產品。由于假體與切骨面不匹配、假體容易引起疼痛、磨損率過高等原因,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在術后15年假體翻修率高達20%。
“千人千面,千人千膝,這是我們的目標。”經過近20年的潛心研究,分析總結了數千例國人膝關節數據后,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余家闊團隊的個性化3D打印膝關節假體技術,能夠為每位患者打造完全個性化的膝關節。
“在國外,從患者來醫院就診,到完成膝關節假體制作、可以進行手術,周期需要6周,而我們可以做到2周。”余家闊說,其團隊相關成果已經以技術轉讓形式進入北京納通科技集團落地轉化,預計一年內產品就將完成相應資質審批,推向市場。
參賽項目“國產高精度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則很可能成為全球首款針對神經血管的手術機器人。外科醫生出身的萬思醫療CTO李金介紹,在這個領域,我國已經與全球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目前已經完成了200例臨床實驗,順利的話,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就將獲得注冊證。”李金說。
從國產替代到國際領先,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正以高濃度的創新贏得發展加速度。“運動醫學領域里的螺釘、鉚釘,我國一年用量約為40億元,其中85%是進口品牌。而現在,我們中國在基于材料創新的根科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尚寧科智聯合創始人、總經理王曄說。過去,不少螺釘、鉚釘植入體內后,隔半年或一年需要再做一次手術將其從患者體內取出。使用新型鋅合金制成的螺釘,可以在人體體內降解,避免了二次手術等問題。
醫藥健康產業是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方向,是助推北京創新發展的“雙發動機”之一。今年以來,國家藥監局共批準創新醫療器械166個,其中北京市獲批47個,占比28%,獲批數量全國第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