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與金融戰

2022-03-23 06:05:06

來源:騰訊網

這次國內市場的下跌,可以說是這幾年以來都比較少見的了,跌得又快又猛,尤其是很多權重股也被無差別殺跌。很多人講這是不是發生金融戰了,有人惡意做空?

之所以有這種疑問,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同期的港股中,恒生科技指數和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跌得就更慘了。當然了說起這些中概股,那比它們還要慘的就是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本股。

有多慘呢?我在網上找了一張部分統計數據的圖表,近一年內,只有跌幅90%以上的才有資格被統計到,這個跌幅的一共有39家。

一方面是中概股和港股暴跌,一方面是國內市場也無厘頭的跟著大跌,再加上俄羅斯和烏克蘭打仗,導致歐洲那邊市場暴跌,這個時候人們很自然的就會想起來,所有這一切,搞在一起,這背后是不是美國在發動金融戰呢?

其實這背后,就我個人觀察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金融市場對于未來的一種焦慮不安。在上周俄羅斯被各種制裁的時候,很多人很自然的就會想到,我們未來會不會有類似的遭遇,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么金融市場是不是也要面臨制裁和切割?

這個問題現在沒有答案,即便拜登有四不一無的表態,但我們也說了,拜登說的話他們內部根本就不聽,所以這確實是一個暫時沒有答案的問題。但是對這一輪下跌,我可以提供一點線索,供大家參考。

中概股的下跌,本質上是由美國引發的。追根溯源,是2020年美國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這個法案要求,外國發行人連續三年不能滿足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對會計師事務所檢查要求的,其證券禁止在美交易。雖然該法案適用于所有在美上市的外國公司,但美國媒體和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其主要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

這個事情的發酵,是在3月8日,

當地時間3月8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五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百濟神州、百勝中國、再鼎醫藥、盛美半導體、和黃醫藥)列入“暫定清單”,即有退市風險的“相關發行人”,該消息引發中概股集體大跌。

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事情的主動權都掌握在美國那邊,他只要搞個小動作,就可以引發相關市場大跌。然后這個事情的轉機,又是什么時候呢?就在美國加息的那一天。

據彭博社15日消息,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表示,該委員會正與中國監管部門保持積極溝通,愿意與中國政府部門保持合作關系,采用目前其與數十家其他國家或地區之間類似的合作方式,開展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的檢查和調查。

這個消息是前一天放出來的,然后在第二天金融委開會穩市場的時候,傳達的精神是:關于中概股,目前中美雙方監管機構保持了良好溝通,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致力于形成具體合作方案

之后中概股迎來了一波絕地反擊。網上有這么張圖流傳甚廣。

做空中概股的ETF,一天暴跌63%,血洗空頭。聽著是不是很爽?但是如果你這么仔細捋一遍,可以很明顯的發現,拿中概股退市相威脅,又在美聯儲加息之前突然松綁,這些消息釋放的主動權,很明顯都是美方在操作。

中概股的總市值,在2021年初,大概是3萬億美元,上周跌到了大概只有1.5萬億美元。要想把他們全部私有化,得耗費一半的外匯儲備,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么自己去港股二次上市,要么你就隨緣跌,反正融資的錢已經花了,退是不可能退的。

所以這里面其實可以把中概股的處理,當作是中美之間,關于金融的一個觀察窗口。當然選擇權在美國手里,畢竟錢是他花的,他要想合作,那就有合作的說法,他要想切割,那也有切割的說法。

不管怎么選擇,市場的錢是誠實的,它們會給出最真實的反應。而至于國內市場,任何一個投資者,都要有起碼的認知,那就是控制權肯定在國內。國內市場為什么這么走,應該有其內在的邏輯,至于是正常調整,還是主動躺平去規避什么風險,目前可能還需要觀察,也許過段時間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的時候,才能理解。

只不過市場往往會先于大多數人作出反應。

關鍵詞: 中概股與金融戰 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