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5 12:08:44
來源:騰訊網
只說重點
文丨方浩
中概股可能迎來了史上最慘的三月。
據統計,從去年3月份到今年3月份,有超過100家中概股市值縮水80%以上,超過50家中概股市值縮水90%以上。而過去一周的縮水幅度堪稱最劇烈。
從上周開始,無論是身在美股的中國上市公司,還是偏安港股的中國上市公司,連續3個交易日股價暴跌。如果把這些公司打包在一個資本市場,可能每天都會觸發熔斷機制。
沒錯,見證歷史已經成了股民們的家常便飯。
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美國上市公司的跌幅遠遠小于中概股;換句話說,美國各大股指最近之所以會天天變綠碼,很大程度上是被中概股拖累的。
這就很不正常了。同在一個資本市場,同樣受烏克蘭局勢以及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影響,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中概股?
我在最近的文章里提到過,美國之所以在烏克蘭問題上不停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一個目的就是讓資本順利回流到美國。
自己印錢是用增量貨幣推高通脹率,等于吸毒;把別人的錢搞過來是用存量資本提升美元競爭力,等于吸血。但讓別人放血容易,把血都吸過來就沒那么容易了。
比如這次烏克蘭局勢,從2月份急劇升溫到到最終開戰,一個月時間里美元兌人民幣一度達到6.2的歷史新低,同時歐元兌人民幣也創了歷史新低。這說明人民幣在加速升值。
人民幣升值速度加快,當然有很多因素,比如外貿出口強勁,創匯多了就會讓本幣升值。但這次人民幣快速升值的時間點與烏克蘭局勢的走勢非常吻合。
要知道今年2月份,不僅有中國的春節長假,還因為奧運會部分地區停工停產或限工限產,出口并不是旺季。但人民幣居然逆勢升值,所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國際資本因為地區局勢動蕩而選擇了買入人民幣。
本來要全部回流到美國的資本,有一部分游到了中國。與此同時,還有一組數據也很重要:
2022年1-2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4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7.9%。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使用外資增長69.2%,高技術服務業增長74.9%。
一邊是人民幣成為國際游資的避風港,一邊是中國市場繼續成為吸引外資的目的地,尤其是在科技領域。美國費了很大力氣才讓俄烏打起來,沒想到中國在資本面前撿了個漏。
還有一個數據,就是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收益率越低,說明購買美債的資本越多,也可以說是回流到美國的資本就越多。本來從俄烏沖突開始,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在下降了,3月初甚至降到了一個月以來的新低(不到1.7%)。
但很快,又開始攀升,直至目前的2.1%。所以美國就適時搬出了針對中概股《外國公司問責法》,怎么會是巧合呢?
目的只有一個,絕對不能讓局面跑偏。
隨著十年期國債收益率的反彈,美國開始出招。先是派軍艦游弋海峽,接著派出政府前高管訪T;然后就是上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將5家中國公司列入《外國公司問責法》的暫定清單,限期不交審計底稿就有退市的風險。
這5家公司主要是生物醫藥和半導體行業,暫時還沒有涉及互聯網公司。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就是奔著中概股來的。
首先,《外國公司問責法》是特朗普時期才制定并通過的,在貿易戰的背景下,針對中國公司的用意十分明顯;其次,該法案生效以來,在所有未提交審計底稿的非美國上市公司中,只有中概股三天兩頭被拿來說事兒;再次,過去一年中美監管部門圍繞審計底稿的問題一直在談,但在談的過程中,美方不停整活,完全把中概股當成了談判的籌碼。
中概股目前是代表了中國科技行業的排頭兵,一旦面臨集體退市,對于中國科技行業的融資來說無異于釜底抽薪,不管是已經上市的還是未上市的。
打擊中概股是表,打擊外資對中國的信心才是里。特別是就短期而言,絕不能讓中國成為國際資本的避風港,這不僅關系到美元的信譽,更關系到美國的信譽。
美國對中概股的打擊,更像是一次來自政府的逼空行為。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過去一周有人在拋售中概股,也有人在拋售美債。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
至于港股里面的中概股為何跟著美股同胞一起跌,很簡單,很多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如今在港股都有分身,如影相隨。而且這些二次上市的中概股本身盤子就很大,美國打擊的又是整個中國科技行業,港股怎么能獨善其身呢?
未來一段時間,中概股的走勢真不好說,至少還有兩個不確定性因素:一是俄烏沖突的后續影響,二是近在遲尺的美聯儲加息。不要輕易喊出“抄底”兩個字。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中概股已經被裹挾到大國關系之中了,不只是公司基本面或者流動性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