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指大跌2.88%,市場關注美聯儲三月會否大幅加息,科技股熊市來了?

2022-02-18 13:27:00

來源:騰訊網

納斯達克

今年以來,美股市場的表現比較疲軟,尤其是納斯達克指數,年內下跌12.33%。如果從去年最高點計算,今年累計最大跌幅達到19.23%。

美股大幅調整,可以從幾方面原因進行解釋。

其中,前些年美股市場的大幅上漲,積累了龐大的獲利籌碼,且近年來市場并未出現明顯的調整走勢,在歷史高位區域市場發生獲利回吐的走勢也是預期之內的事情。

再者,2022年將會是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的重要年份。隨著1月美國CPI的公布,超預期的通脹數據,也加快了美聯儲加息的步伐。但是,從美聯儲的角度出發,在加息問題上,似乎仍顯猶豫,但市場預期3月份美聯儲一次性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已經明顯升溫。

此外,市場擔心科技股的盈利拐點逐漸接近。在這一輪美股牛市行情中,以蘋果、微軟、谷歌為代表的美股科技股引領著市場的上漲,且隨著它們的市場權重占比越來越高,幾大科技巨頭已經撬動起整個美股市場指數。過去十年,納斯達克指數大漲近十倍,美股科技巨頭的撬動效應非常明顯。

不過,隨著美股科技巨頭的財報陸續披露,幾大科技股的財報數據開始出現明顯分化,但從整體上來看,目前美股科技巨頭的財報還是比較健康的。但是,最關鍵的是,2022年美股科技巨頭可否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仍然存在一些變數。

美股科技巨頭強勁的財報、美聯儲長期低利率的環境以及美國經濟數據的穩步回升等,這些因素成為了美股市場長期牛市的根基所在。然而,隨著美聯儲開啟新一輪的加息周期,也許會帶來一連串的不利影響,也可能會加快整個美股市場估值體系的重構。

假如美聯儲逐漸擺脫低利率的紅利期,那么將會意味著上市公司長期采取借債回購的操作可能行不通了。緊隨其后的,將會直接考驗部分上市公司的償債能力以及現金流能力,對償債能力不佳或者現金能力不足的企業來說,將會面臨著沉重的考驗。

市場對美聯儲寬松貨幣的依賴度越高,后遺癥反而越大。隨著美股市場的估值泡沫逐漸提升,加上通脹壓力的水漲船高,卻不得不加快美聯儲加息的步伐。當前的美聯儲正在緊盯著美國通脹數據的變化,似乎幻想著美國通脹數據的快速回落,但遺憾的是,從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份的美國通脹數據來看,美國通脹率依然保持在高位水平,這也堅定了美聯儲3月份加息的決心。

雖然美聯儲加息已經成為了定局,但市場更關心的是美聯儲將會加息幾次,3月份又會否采取一次性加息50個基點的操作。

從今年年初以來,市場避險情緒明顯升溫,不少資金已經從高估值的風險資產轉移到中低風險的避險資產之中。在最近兩個月時間內,避險資產的股價波動并不大,但高估值資產的股價波動率卻顯著提升,市場正處于加速“去泡沫化”的階段。所以,對今年的股票市場,主基調也許還是“避險”二字。

隨著美聯儲加息的到來,對前期漲幅巨大的科技股來說,將會面臨估值體系重構的風險。不過,從美股幾大科技股的估值來看,其實也不算很高。

例如,谷歌最新的TTM市盈率為23.04倍、蘋果公司的TTM市盈率為27.41倍、微軟TTM市盈率為30.62倍、Meta Platforms的TTM市盈率更是低至14.36倍。在多家美股科技巨頭中,估值相對偏高的是亞馬遜和特斯拉。其中,亞馬遜TTM市盈率為47.17倍,特斯拉TTM市盈率為164.11倍。

然而,在科技巨頭偏高估值定價的背后,實際上還是與銷售快速增長以及業績增速持續提升的因素有關。Meta Platforms雖然估值很低,但在隱私新規改變及元宇宙過多投入的背景下,市場擔心Meta Platforms的業績增速會顯著放緩,市場也給予了偏低的估值定價。

由此可見,美股科技股的熊市會否到來,除了美聯儲未來貨幣政策的變化因素外,未來更需要看上市公司自身的成長能力或業績增長預期。換言之,只要業績增速可以抵消掉股價上漲所帶來的估值上漲壓力,那么科技股的牛市根基依然存在。但是,未來美股科技股大概率會面臨分化的局面,部分科技股已經提前進入熊市之中。

關鍵詞: 科技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