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8 12:05:02
來源:金融時報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的矛盾交織,人類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綠色低碳發展被視為應對變局的一個重要轉型方向,同時也帶來撬動新發展的寶貴機遇,特別是2020年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目標后,各行各業開啟了綠色低碳轉型進程,而“十四五”時期正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時期和窗口期。
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迎來了一波創新發展。隨著“雙碳”目標下全球經濟、產業和投資結構的深刻改變,現有金融體系也要順應發展趨勢進行綠色轉型,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作出相應調整。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表示,在供需兩側共同發力的背景下,綠色金融市場將持續快速擴容。
“從需求側看,落實‘雙碳’目標,意味著政府將出臺一系列力度更大、覆蓋范圍更廣的低碳項目扶持政策與措施。從供給側看,包括央行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銀行考核機制、環境信息披露要求等政策,都將提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綠色金融業務回報,從而激勵這些機構提供更多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馬駿表示。
那么,進入新發展階段,“雙碳”目標下金融業將如何更好實現綠色升級?綠色金融還有哪些重要的著力點?綠色金融又應如何與普惠金融等協同配合,共同支持高質量發展?
撬動更多資金
進入碳減排領域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綠色金融創新不斷向縱深推進。政策方面,隨著標準體系與激勵約束政策的加快推出,我國綠色金融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通過鼓勵產品創新、完善發行制度、規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我國已形成包括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信托、碳金融產品等在內的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為綠色項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資渠道,使服務綠色低碳發展的效率不斷提升。
從數據來看,綠色信貸仍是當前最重要的綠色金融工具。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達到14.78萬億元,同比增長27.9%,其中近七成投向碳減排項目。
隨著綠色金融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元的綠色金融產品正在出現。其中,綠色債券表現搶眼。2021年5月開始,人民銀行擴大了對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的范圍,將綠色債券業務納入評價。在政策的指引下,投資者對綠色債券的配置偏好增加。據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在2021年12月30日召開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和綠色金融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國綠色債券余額超過1萬億元,居世界前列。此外,創新推出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等金融產品,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碳減排的針對性。
通常來說,綠色債券往往利率較低,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表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意味著中國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全面展開。2021年中國的可持續債券市場,除綠色債券繼續快速發展外,還陸續推出了碳中和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創新性品種。不僅如此,從脫貧攻堅到推動鄉村振興、從抗擊疫情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債券市場為推動可持續發展不斷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