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9 09:49:05
來源:新京報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錄取工作即將開始。6月28日,教育部提醒考生及家長要認準官方權威渠道,不相信所謂的“內部指標”“特殊渠道”,認清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之間的區(qū)別,不要將個人信息泄露給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一些不法分子受經濟利益驅使,利用考生和家長的急切心理,散布虛假信息、販賣制造焦慮,針對志愿填報、招生錄取等環(huán)節(jié)實施詐騙,嚴重擾亂考試招生秩序。”教育部結合近年來個別地方出現(xiàn)的一些虛假詐騙情況,鄭重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通過官方渠道查詢、咨詢有關信息,勿存僥幸心理、勿信不實信息,謹防上當受騙。如果遭遇詐騙事件,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資料圖】
認準官方權威渠道,“小道消息”不可信
教育部表示,近年來,一些社會機構和個人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有關涉考涉招信息,存在政策解讀不準確、信息提供不真實等問題,有的甚至通過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試機構的官方網站、公眾賬號編造散布虛假信息,迷惑考生和家長,實施詐騙,嚴重擾亂考試招生秩序。
據悉,教育部已會同有關部門深入實施2023高考護航行動,開展“點亮權威考試招生機構官網標識”專項行動,已協(xié)調有關互聯(lián)網平臺對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和高校的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進行了權威標識,便于廣大考生和家長識別,獲取正規(guī)的招生政策和服務信息。
此外,每年具有招生資格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都會在教育部官方網站發(fā)布。考生和家長可通過教育部官方網站“文獻”欄目下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查詢”進行查詢核實。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在網上查詢高校招生信息時,要認準“官網”標識,謹防山寨賬號或網站騙局。
了解高校招生政策,“特殊渠道”不存在
高校招生錄取期間,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聲稱“認識某某領導”“認識某某招辦”,甚至通過偽造文件、私刻印章、設立報名處和咨詢電話、假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員等,謊稱可以“走后門”“搞特殊”,通過“內部指標”“機動計劃”“計劃外補招”“降分補錄”等說法實施詐騙。
教育部“三十個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中明確要求,“不得擅自擴大高校招生規(guī)模或調整高校招生計劃”“不得無計劃或擅自突破計劃規(guī)模進行招生或違反計劃管理要求調整計劃”“省級招辦不得違反投檔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標準向有關高校投放考生檔案”“不得違反規(guī)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標準錄取考生、拒絕錄取符合條件的考生”。
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長,高校招生是嚴格按照招生政策規(guī)定和學校招生章程等實行計算機遠程網上錄取,有嚴格的工作流程和監(jiān)督機制。高校招生計劃由省級招生考試機構統(tǒng)一向社會公布,不存在所謂的“內部指標”。高校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計劃,會通過公開征集志愿錄取,不存在所謂內部降低分數(shù)“補錄”“補招”的情況。正規(guī)的招生錄取不會產生任何附加費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證金、錄取費、指標費的,一律不能相信。
認清不同教育區(qū)別,擦亮眼睛看仔細
教育部稱,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長急于上大學的心理,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之間的區(qū)別,以自考助學班、網絡教育班、國際合作辦學等入學通知書蒙騙考生及家長。部分辦學機構打著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幌子,實際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學員。
教育部強調,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學生均須通過高考招錄。上述所謂的“錄取通知書”不是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錄取通知書,“入學”后也不能進行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新生學籍電子注冊,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學校學歷證書。考生和家長要擦亮眼睛,認真辨別普通高等學歷教育與其他教育形式,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進修方式。
做好個人信息防護,謹防志愿遭篡改
考生高考志愿是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惡意篡改將導致考生無法被心目中理想的高校錄取。2021年7月,河北省衡水市高考考生周某(化名)及其家屬到派出所報案,稱發(fā)現(xiàn)自己的高考志愿被人篡改了,改成了比自己高考成績低很多的院校。經立案偵查,結合在河北省教育考試院調取的登錄日志,確定其同學吳某(化名)有重大嫌疑。經訊問,吳某稱覺得周某平時影響了自己的學習,這樣做是為了懲罰周某。吳某篡改別人高考志愿的行為,受到法律的制裁。
律師和專家提醒,篡改高考志愿本質上是對考生受教育權的侵犯。從司法實踐來看,篡改高考志愿的行為可能涉及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以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教育部提示,不要認為“無知者無畏”,不要以為事發(fā)了還能以“惡作劇”等理由搪塞,違法者終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部也提醒廣大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識,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證號、考生號等個人信息和志愿填報系統(tǒng)密碼等登錄信息,不要泄露給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