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6 08:43:00
來源:新京報
(相關資料圖)
6月5日,教育部公布《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下稱《方案》),要求各地各校明確責任分工,建立健全推進機制,不斷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引向深入。 ?
《方案》提出,實施課程方案轉化落地規劃行動。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切實加強國家課程方案向地方、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的轉化工作。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國家課程方案,分別對義務教育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實施和普通高中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課程實施進行整體規劃,注重賦予地方和學校課程實施自主權。分析資源條件,因校制宜規劃學校課程及其實施。 ?
同時,開展國家、省兩級課程實施監測,研制監測關鍵指標,重點監測課程實施狀況和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狀況,形成反饋改進機制,為有效推進課程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
《方案》提出的另一大行動為教學方式變革行動。落實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全面推進教學方式變革,通過精品課遴選、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帶動各地各校廣泛參與,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
據悉,教育部將遴選一批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實驗校,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相應設立一批實驗區、實驗校,依托專業機構建立指導支持機制,聚焦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設計、學科實踐(實驗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作業設計、考試命題、綜合素質評價等教學改革重點難點問題,探索不同發展水平地區和學校有效推進教學改革的實踐模式。 ?
同時,將以基礎教育精品課遴選工作為抓手,引導廣大教師深入研究課程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規律,創新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鼓勵指導每個教師積極參與各級精品課遴選。組織各級優課展示交流活動,開展教學說課評課,示范帶動廣大教師變革教與學方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克服單純教師講學生聽、教知識學知識等現象。 ?
《方案》還提出實施教學評價牽引行動,發揮評價的導向、診斷、反饋作用,豐富創新評價手段,注重過程性評價,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教師教學評價能力。指導地方和學校建立健全校長、教學管理人員和教研員聽課評課制度,明確教學評價要素和要求,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加強過程性與增值性評價,注重發揮教學評價的引導、診斷、改進與激勵作用。 ?
此外,要求落實《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中關于學生評價的相關要求,建設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自評系統,研究制訂《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指南》,指導各地各校對標研判、依標整改,引導廣大教師注重過程性、實踐性、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
《方案》提出了行動目標:2023年啟動,有組織地持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深化改革。至2027年,形成配套性的常態長效實施工作機制,培育一批深入實施新課程的典型區域和學校;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教與學方式改革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形成新氣象。
關鍵詞:
發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