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校園“培訓貸”陷阱需要綜合施策

2023-04-11 09:44: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資料圖)

盡管每月有2000元生活費,但這半年來,在安徽合肥讀大一的學生楊云,仍過得十分拮據。因為有880元要轉入一個小額貸款平臺,這項貸款甚至并不是她自己辦理的。這筆12期分期還款、總計10560元的費用,是楊云報名參加的線上原畫培訓班的“學費”。(4月10日《中國青年報》)

現實中,大學生陷入校園“培訓貸”陷阱并非個例。一些培訓機構與小額貸款平臺利用大學生渴求掌握相關技能掙快錢的心理,以“先學后付”“免息分期”等虛假廣告,誘導大學生參加各種培訓,讓其陷入“培訓貸”陷阱。這種冠名沖抵學費的貸款,實質上是非法“校園貸”的翻版,不能任由其在大學校園里恣肆蔓延。

大學生身陷“培訓貸”陷阱,既有社會層面的問題,也有大學生財商教育缺失的問題。金融理財能力被稱為“公民實現富裕幸福生活的基礎”,在網上借貸流行、電子支付廣泛普及的今天,具備基本金融常識已是必然要求,高校應與時俱進對大學生強化金融常識教育,借此培育他們理性理財的消費意識,不斷提升他們防范金融詐騙的能力。但遺憾的是,一些高校在有針對性地強化大學生金融常識教育方面,舉措不多,致使一些大學生缺乏基本金融常識,不能披上抗擊金融詐騙的盔甲。

也應看到,一些大學生陷入“培訓貸”陷阱,與培訓機構和小額貸款平臺的虛假宣傳脫不了關系。綜觀一些培訓機構和小額貸款平臺“先學后付”“免息分期”等廣告宣傳用語,已僭越了廣告法“不得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規定,既涉嫌虛假宣傳,也涉嫌消費欺詐。如果大學生經不住誘惑,則很可能被“套路”。由于大學生缺乏相關法律專業知識,加之社會經驗不足,更容易陷入“培訓貸”陷阱。

此外,大學生陷入“培訓貸”陷阱,也是當前“校園貸”市場辦理貸款業務門檻低、經營者資質參差不齊、身份審核形同虛設、合同信息不透明、風險提示不充分等一系列問題的集中反映。同時,這種亂象也折射了當前大學生金融消費需求與校園正規機構金融服務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亟待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填平校園“培訓貸”陷阱,需要綜合施策。首先,切實做好“疏堵結合”。相關部門在依法嚴厲打擊虛假“培訓貸”廣告時,應增加合法借貸資源的供給,并以此為切入點,完善“校園貸”行業準入、運營監管體系,明確行業準入門檻,健全行業風險防控機制,積極為大學生提供定制化、規范化、安全放心、真實透明、風險可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讓真正有需求的大學生更便利地得到金融支持,有尊嚴也有能力進行貸款消費。

其次,強化金融常識教育。高校應開設金融理財課程,通過常態化的金融理財教育,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理性的金融理財習慣和成熟的消費觀,切實做理性的金融產品消費者,在遭遇“培訓貸”套路和陷阱時,能夠保持清醒頭腦和理性的判斷。

再次,提升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大學生應明白,雖然貸款消費已成時代潮流,但面對捉襟見肘的經濟狀況,還應保持不超出自身能力進行消費的自我管理、自我駕馭和自我克制。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遲遲不能補上這方面的短板,大學生不但可能陷入“培訓貸”之類陷阱,在其他許多方面也可能迷失自我。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