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學生蘑菇公司

2023-03-21 09:32:30

來源:北京晚報

一群初中生創辦了一家“蘑菇公司”,他們種蘑菇、收蘑菇、賣蘑菇,生意不錯,收獲更不錯。


(相關資料圖)

奇思妙想

“蘑菇公司”開張

在一零一中學石油分校教學樓一層,被一張醒目的海報吸引——卡通形象的蘑菇,配上“超級蘑菇公司”六個紅色大字,“元氣菇2023年售賣季開始啦”,下方印著二維碼。

初二3班的8名學生,他們是這個“超級蘑菇公司”的發起人。“孩子們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就是為了積攢班級活動經費,通過自己的力量建設班級。”初二3班班主任、生物老師陳文佳說,恰好班里有幾名學生參加過北京市中小學農業體驗實踐活動,在生物實驗室里養過蘑菇,于是就有了開“公司”的想法。

同學們確定了“蘑菇在校園中種植獲得財富的成本和收益”的研究課題,策劃了一家集蘑菇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公司”。8位小“股東”發揮各自特長,創建了生產部、開發部、宣傳部、銷售部四個部門,統籌各項成本,為生產“車間”選址,發展部門成員……很快小小的“公司”初具規模。

學校生物實驗室的一角,就是“公司”最初的生產車間。結合課本里有關真菌的知識,陳文佳建議大家種植榆黃蘑。“股東”們各司其職,兩人一組認養一部分蘑菇:布置蘑菇培養箱,調節溫度濕度控制方式,每天定時澆水、觀察記錄蘑菇的生長狀態。很快,黃澄澄的榆黃蘑冒出了頭,一朵、兩朵、三朵……

接連闖關

學會解決問題

沒過多久,同學們就遇到了難題。

李京潞和王姝涵這個小組在實驗報告中寫道,榆黃蘑需要溫度在18攝氏度到20攝氏度之間,避免陽光直射,為此她們將培養箱放置在了一個封閉環境中。如何讓榆黃蘑周圍一直保持較大濕度?兩個小姑娘反復試驗,終于找到了突破點——在培養箱鋪錫紙。王姝涵說,這個改進讓榆黃蘑長得又大又厚實,顏色也更深更漂亮,“周末如果不能到學校澆水,也不用擔心了。”

“榆黃蘑生長速度很快,大約在第三天就長出了菌絲,四五天之后就能清晰地分辨出菌柄和菌蓋。隨后菌蓋漸漸展開,長成了一簇簇金燦燦的榆黃蘑。”李京潞說,蘑菇傘蓋有大拇指大小,當直徑長到2至3厘米時,大家采摘了第一茬,由于產量太小,同學們自己先“嘗鮮”,“親手培養的榆黃蘑就是鮮美,我們又繼續按照原來的方案培養,想看看后續還能再生長幾茬。”

但在收獲了兩茬后,同學們發現,培養箱中長出了一些顏色發綠的菌絲。李京潞和同伴著急地查閱課本和資料,并向老師求證。經老師鑒定是霉菌,培養箱被雜菌污染了。原來,空氣中含有大量霉菌的孢子,蘑菇栽培中不可避免會接觸到,隨著溫度升高,悶熱的環境更適宜霉菌生長。王姝涵說:“我們處理了所有被污染的培養箱,更換了墊材,還通過開空調制冷等方式來避免蘑菇被霉菌等雜菌污染。”

“孩子們用自己的雙手,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的樣子,是最打動我的。”老師很高興同學們能在蘑菇栽培過程中掌握多學科知識,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理性思維和探索精神。“榆黃蘑從毛茸茸的菌絲發育成菇芽,再逐漸展開、成熟的過程,讓孩子們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即使是那些長出霉菌的蘑菇,他們也不舍得扔掉,也要親眼看看生態系統中作為分解者的蘑菇,被其他分解者分解的過程。”

齊心協力

定期開“股東”大會

這學期開始,“蘑菇公司”全新升級,不僅車間從原來狹小的生物實驗準備室搬到了標準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還擁有了獨立的策劃室,生產榆黃蘑的菌棒也由此前實驗用的小菌棒替換為用于生產的大菌棒,蘑菇產量是原來的三倍。一茬茬蘑菇茁壯生長的同時,“股東”們也為產品開發和宣傳設計了詳細方案。

張依諾是宣傳部負責人,也是公司“商標”的創作者。“最開始我想設計一個‘元氣菇’的形象,所以畫了一個身穿蘑菇衣服的女孩,希望體現出一種活力滿滿的感覺。”張依諾說。給老師和同學展示后,大家又提出了不少改進意見。最后她重新設計了一個紅色的卡通小蘑菇,加上“101”的字樣,簡潔明快,讓人過目不忘。

有了“商標”,開發部的“股東”們就積極規劃銷售渠道。除了面向學校師生售賣新鮮的蘑菇,他們還計劃借用烘焙教室,開發蘑菇干等小吃,或者聯合學校食堂,制作蘑菇醬、炸蘑菇等食物,舉辦小型的品嘗售賣會。陳文佳說,班級會定期開“股東”大會,讓同學們分享自己對“公司”運營的想法,“一些好的建議我也會向學校申請,盡可能讓孩子們的想法變為現實。”

創意不斷

學會產品營銷

前不久,“蘑菇公司”生產的第一批榆黃蘑上架,學校咖啡廳專門開辟出一塊空間,讓“股東”們在專屬的“柜臺”上售賣,同時開通了線上售賣平臺。同學們將收獲的榆黃蘑打包、貼上商標,純手工培育的蘑菇,200克一包、定價20元,上架不到兩周就被大家一搶而空。雖然這次生產的蘑菇數量有限、收入不多,但是同學們拿到“第一桶金”后別提多高興了,他們把收入匯入到了學校公益基金,讓這份收獲發揮更大的價值。

“運營‘公司’的整個過程,也改變了學生們對傳統農業生產的刻板印象,簡單的蘑菇生產也充滿了科技含量,凝聚著大家的智慧和汗水。”陳文佳說,目前,第二批蘑菇正在培養,學生們已經開始為下一步生產做準備,完善車間硬件設備是第一步——針對蘑菇培養箱內濕度不穩定、人工噴水隨機性較大等問題,學生們計劃為培養箱裝上自動化裝置。目前市面上有自動澆水器,但是尺寸太大,生產部的兩名同學打算參照設計,改裝加濕器,初步嘗試自己寫程序。

開發部的“股東”們還創新了一種“云養菇”的銷售模式,計劃為更多的學生消費者提供蘑菇采摘體驗。學生們想到消費者可以認養一只“元氣菇”,預訂一盒專屬蘑菇芽,通過拍攝蘑菇生長照片和視頻參與栽培過程,也可以預約親手采摘,“如果蘑菇過于成熟,還可以制作‘蘑菇孢子印’手工卡片,蓋上定制的蘑菇章,這也是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我們還會給這些‘養菇人’提供購買其他產品的折扣。”

小小的“蘑菇公司”,讓陳文佳看到學生們的變化。她說:“從最開始由我引導、學生尋找答案,到現在他們能夠主動發現問題、探索解決方案,每個人都收獲滿滿。我希望由他們創辦的這家‘公司’,能在之后每一屆學生中接力,不斷發展壯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