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3 08:44:44
來源:北京青年報
編者按:今年的全國高考剛剛落幕,中考又將登場。不管是中考、高考,還是小升初,都是關系到孩子的學業和人生方向的重要節點。過程中雖然很辛苦、壓力大,但對學生和家長來說卻具有特別的意義。這一點在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升學”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跨過的門檻,要付出努力和辛苦才能進入心儀的學府。本期四位生活在不同國家的作者分享了自己孩子升學的親身經歷,讓我們在這些故事中了解一下世界各國五花八門的升學制度吧。
瑞士?中考
女兒成功“逆襲”,原來成績夠好就可以不太乖
瑞士的普通高中又叫文理高中,但大約只有兩到三成的初中生會選擇進入普通高中學習。高中教育不是強制性義務教育的一部分,加上瑞士有成熟的職業教育體系,進入普通高中學習也并不是所有人的最優選擇。盡管如此,在瑞士進入高中的選拔還是相對嚴格的,因為高中學習的內容會相對來說偏學術和理論,最后畢業會考也有相當的難度,所以高中學習過程本身也是貫徹著嚴格的淘汰制度。
對于高中的入學程序,瑞士不同州有自己的考核方式。有的州是通過考試來選擇,比如蘇黎世、圣加侖;有的是通過平時成績推薦入學的方式。我家居住的伯爾尼州上高中的方式主要是通過推薦,也就是想上高中的孩子在八年級(初二)上學期向學校提出上高中的推薦申請,孩子在學校的班主任按照孩子的八年級第一學期平時綜合成績和學習表現來評判,只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得到推薦。八年級上學期孩子們非常忙碌,要忙平時的學習、課外活動和社交,還要到市內的幾所文理高中去參加開放日的活動。
伯爾尼州的推薦入學制度給我們普通人的感覺就是,如果是個愛學習、成績穩定的乖孩子,上高中就是沒得說直接就去的事兒。我的大女兒主意已定——想要進入高中學習,且選美術作為主科,但她平時在學校學習態度很隨意,成績不太穩定。作為父母我們會有顧慮:如果沒有得到推薦是不是孩子就沒升學機會了?老師會不會因為個人偏見而不推薦某個自己不喜歡的學生呢?
但是一旦開始進入申請上高中的過程,才了解其實在伯爾尼想要上高中的學生至少有四次入學的機會。第一次是在八年級經過推薦入學;第二次是沒有得到推薦的學生可以參加一次綜合考試,如果通過就可以進入高中;第三個機會是在原來的學校接著上九年級,也可以再次申請推薦入學;如果還是沒有得到推薦,還可以再次參加升學考試。而且就算是沒有選擇上文理高中的孩子之后也可以通過考試直接插班到高三,參加高中畢業綜合會考。在瑞士想要上高中的學生其實有很多機會,最后檢驗的硬指標還是考試成績。
相關資料圖
八年級第一學期開學,學校就會向大家說明推薦標準。推薦主要看兩個方面共8個具體的條目:學習成績方面的4個條目是德語、法語、數學和人文自然社會綜合知識這四個主科的分數。瑞士的學校沒有期末考試,這個分數是作業和平時小測驗的綜合成績;學習表現方面的4個條目是學生組織性、計劃性、學習動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這是所有八年級授課老師集體來評估和判定的。這兩個方面共8個條目中只要6項達標的孩子就可以得到推薦直接升入高中。
我們在2021年12月提出上高中的推薦申請,在忐忑中度過了新年假期,1月底我女兒收到了推薦入學的結果。果不其然,這位經常走神、忘記交作業、搞不清楚考試時間的初中生在8個標準里只有一項法語成績達標。4個平時表現的要求完全“翻車”。表面上看來她就是個挺不乖、沒計劃、不愛學習,成績還不太行的孩子,所以沒有得到學校的推薦。
但是這孩子上高中的決心很強烈。她的老師告訴她:她成績沒達標其實是因為她作業交太晚,所以沒有計入綜合分數,并且鼓勵她好好復習升學考試,提高能力。考試時間是每年3月中旬,科目是本州最重要的三個學科:德語、法語和數學,其中占最大比重的科目是數學,數學又分為數學一(代數)和數學二(幾何、邏輯和數學綜合知識)。每個科目考試筆試時間是一小時,四個考試平均分及格就可以通過筆試,參加法語口試。考試的參與者大多是像我女兒這樣的沒有得到推薦的公立學校學生,或者是想從沒有推薦資格的私立學校轉入公立學校的學生,考試的通過率并不高,大約在30%左右。
在伯爾尼州的教育局網站上可以下載所有往年的考題、標準答案和判分標準。女兒請我們幫助她輔導復習,其實在我這種生長在考試教育背景下的人看來,瑞士的考試是相對容易的,比如德語和法語考試都只考一篇閱讀理解,再寫一篇300詞的作文,作文主題跟前文閱讀的文章相關聯;數學考試只有七八道應用題,就算是最后答案答錯,只要步驟正確就可以得到一部分分數,而且只要是思路正確答案不全對也可以得分。考試的難點就難在瑞士學校從來不進行這種綜合能力考試,孩子沒有應對考試技巧性的訓練。了解到這一點,我們陪著女兒一起進行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復習。
1月底到3月初,上學同時還要復習考試,另外還要準備美術特長藝考,我的女兒在壓力下偶爾也有爆發青春期的咆哮和淚水。所幸最后到了考試那天她是笑瞇瞇地進去、輕輕松松地出來。四科考試分兩天進行,考試的地點在伯爾尼一所高中的報告廳,這個報告廳就像一個魚缸,四面透亮,每人單獨一張桌子。考后兩周學校網站上公布了可以參加法語口試的名單。女兒看到名單上她的準考證號時非常開心,法語口試的內容大約是5分鐘的看圖說話,在名單公布之后兩天之內進行考試。
3月底我們收到了正式通知——女兒被她最想去的文理高中錄取了。通常沒有得到升學推薦的孩子都不太敢去參加考試,她敢去考,還考過了,這消息在她的學校里短暫地成為了小熱點。老師、校長、同學和家長看見她都會給予祝賀。她感覺比那些成績好直接升學的孩子還要拉風。這次升高中經歷,回想起來還是讓我們作為家長的覺得緊張又疲倦,但幸好大大地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和她對父母的信任。我們跟她開玩笑說原來在瑞士的學校也是要看成績的,只要你成績夠好,就可以不太乖啊!
文/賈淑芬(現居瑞士)
法國?高考
一個可以平穩過渡的人生驛站
來到法國二十多年了,女兒在她十七歲的時候也經歷了高考,不過她什么時候考完的,說實話我幾乎一無所知。我唯一有點印象的是,她有那么幾天每天都在抱怨法國人做事如何地不靠譜,網站更新遲緩、高考結果的發布有一搭沒一搭……問過,才知道是她報考的巴黎索邦大學法律專業錄取名單出得很緩慢,每天跟擠牙膏似的;有的時候網站甚至一動不動。所以,愛玩兒的丫頭有點像熱鍋上的螞蟻,心里整個兒地沒著落,玩兒得也就不順暢。我的感覺是,這大小姐之所以坐立不安不是因為考取考不取,更多是因不知道結果而玩得不盡興。我在她旁邊一個勁兒地安慰她,跟她一起罵法國人的辦事效率。
整個高中三年,女兒學習還算順利,成績大概保持在15-17分之間(法國是20分制)。她學的是文科,我特地再跟她核實了一下,列出了他們文科的必修科目:法語、文學、歷史-地理、哲學、英語、西班牙語、科普、體育。女兒自從上學之后成績一直很好,沒有留過級(據說,法國初中、高中復讀的學生蠻多,他們并不以此為恥,屬于正常現象)。
初中時女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很少排第一,我說你整天玩兒,稍微加把勁不就考第一了嗎??她的回答讓我跌破眼鏡:“考第一干嗎呢?都第一了,我還有啥奔頭呀?”我說:“你可以跳級呀!”她說:“媽媽,你知道嗎,跳級的人就是所謂天賦異稟的人,那些小孩基本沒人跟他們玩兒,整天被人嘲笑,而且心理都有缺陷,要看心理醫生的!”我聽后啞口無言。之后看來,人家也算能自圓其說,既避免了“得精神病”,也考上了名校。
法國的考試制度跟國內有不太一樣的地方,學生在高考(也稱畢業考試)之前就開始申報相關大學和專業,各個大學根據學生高二和高三的成績單來評判錄取的可能性,然后等待高考成績出來之后作最后的篩選。有些大學甚至都不需要高考成績,僅憑高中最后兩年的成績單即可錄取。另外,怕學生考試壓力大,他們從高二起便開始高考了,主要內容是語文(口語)。總的來說,法國的教育傾向于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行動能力,將帶有標準答案的課題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內。
女兒高考那年的哲學考試題目有三個(考生必選一題作答)。第一:文化能讓我們更加人性化嗎?二:我們能夠做到無視真相嗎?第三:摘選并分析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的某段話。女兒選的是第二題。她的得分是十七分,算高分。法國從初中便有哲學課,她十三四歲第一次跟我討論哲學的時候,嚇我一跳,以為出了什么事兒。法國高考的哲學考試不需要學生做出自己的人生觀定論,只需要從已經閱讀的書籍中以正反兩面來闡述某一個話題;符合邏輯、條理分明、思路清晰即可。
文/何宇紅(現居巴黎)
荷蘭?升中學
竟然要分“三六九等”?別誤會,那是為了讓你“認識自己”
我們家在經歷了跨越一年的升中學流程后,終于在六月第一天收到了兒子夢寐以求的學校發來的錄取通知書,這算是我們家目前的一件大喜事。荷蘭升中學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每一個學生在小學八年級畢業前都會拿到一份升學建議,申請時必須申請相應建議等級的學校。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聊一聊荷蘭的中學教育模式:荷蘭中學被劃分為VMBO(準職業技術教育)、HAVO(應用大學預備教育)和VWO(研究類大學預備教育)。所以,小學畢業的建議則是以上三個等級。而建議的評定依據由兩個重要的指標構成——
第一,從七年級開始到八年級結束,每一次參加由荷蘭教育部門認可的考試公司組織的考試成績都將被記錄在案,取其中考試成績最好的一次作為建議依據。學生因為這一年的考試成績而影響建議時,仍然有一次向考試公司申請重新考試的機會。
第二,老師觀察孩子展現出來的才能和潛力以及發展趨勢,是另一個重要依據。建議并不是由班主任一人給出的,而是由這一年級各班的班主任及學校內專門的負責人和校長共同探討得出的結論,旨在保持客觀性。對此荷蘭教育部還規定,如果家長以及學生與老師建議不合時,可以申訴。
學生還有可能會收到一種雙建議,比如VMBO/HAVO,或HAVO/VWO。這種情況凸顯了考試成績與老師建議并重的重要性,給予學生兩種教學方向的機會。當然,各個不同等級的中學大門永遠是敞開的。低等級向高等級進發是完全可以的,只要成績達標隨時可以申請。同時,高等級的學生如果學習起來有困難,也會被降到低一等級。
說到這里,估計大家都覺得太復雜了,但其實還有更復雜的選項在后面。
在相對高等級的HAVO和VWO的學校里,還劃分出了普通HAVO和VWO、雙語教育體系的HAVO或VWO(70%的課程由純英文授課)、工程技術項目類的HAVO或VWO教育體系(學生將參加很多工程技術類的項目設計與實施)。而VWO這個等級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兩種教育體系,還有一個古典教育體系。選擇這個體系的學生在中學除了其他中學要求必修的荷蘭語、英語、德語,除此之外在法語或西班牙語選修一門外,還必修拉丁語和古希臘語。
這么復雜的選擇,學生們又是如何做決定的呢?每年,所有的中學都會設置開放日,孩子們有一年的時間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去認識各個學校的特色,尋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雖然選擇這么復雜,但是通過一年的考察后,每個學生都心里有數。比如我兒子拿到的VWO(研究類大學預備教育)等級建議,他選擇了雙語教育體系中一所非常國際化的學校,因為他希望自己的未來能夠走遍天下都不怕;他的好朋友T也拿到了VWO建議,選擇了古典教育體系的一所中學,因為他對拉丁語和古希臘語感興趣;而他的另外一個好朋友H則擅長動手操作,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匠人,他則選擇了VMBO(準職業技術教育)等級的中學;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兒酷愛服裝設計,她拿到了HAVO/VWO的建議,申請了一所在藝術創作領域有非常多項目的中學。
中學申請的最后一個流程,當學校收到學生的申請后,將開始安排學生面試。面試的過程中通過輕松愉悅的談話方式了解學生申請的動機以及考察這個學生是否適合這個學校。每個學生在申請時必須填寫三個志愿,如果第一志愿的學校未被錄取則只能依次申請選擇后面兩個志愿的學校。
看上去讓人眼花繚亂的荷蘭中學申請流程,其實主要為了秉承揚長式的教育觀念。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在成長和學習中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尋找自己未來的方向。??文/李婷婷(現居荷蘭)
美國“小升初”
不關心分數,不等于不重視學習
2022年6月2日,跟孩兒爹一起參加了兒子學校舉辦的小升初典禮。在孩子們動聽的小合唱和優美的弦樂聲中,歷時一個小時的典禮拉開了序幕。在校領導的簡短發言之后,每一個學生便上臺致辭。兒子是第二個上臺致辭的學生,他大步走向講壇,彬彬有禮、目視全場、聲音洪亮,感謝了他的老師和學校。所有的孩子致辭完畢,大屏幕上開始播放每一個學生的照片,畢業照對照襁褓中的嬰兒一張一張播放,看到了孩子長大的歷程。我悄悄拭去眼角的喜悅之淚,遞給兒子一束紫色鮮花。
美國沒有小升初考試,兒子的學區共有三所小學,居住在學區內的學齡兒童根據就近的原則就讀小學,三所小學的教學水平基本上沒有差異,孩子們小學畢業后自動升入學區內同一所初中。最后一學期,學校組織了好幾次游玩活動,去了游樂中心,還去附近公園里釣魚等等。在游戲中讓孩子們學會責任、謙讓和包容;理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嘗試團隊協作。
當然,孩子們依然有考試。拿兒子的班主任老師的話來說,她每時每刻都在觀察和考量學生的學習技能,不一定都通過答題的方式,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能力來量體裁衣。
比如數學,老師會給不同程度的學生不同的數學練習題在課堂里做。學校主管考試的老師是一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年輕女士。她告訴我,考試分三個檔次,第一檔是課堂考試,由任課的老師以各種形式考核學生;第二檔是學區級的考試,每個學區每年會有考試,用來了解整個學區學生的學習情況。
第三檔是每個州的考試,密蘇里州的規定考試面對的是3-8年級學生。3-4年級考數學+英文;5年級除了考數學和英文外,再加科學課的知識。考試一般在4-5月之間進行,學生的分數要到下學期才能送達到高一級的相關老師和家長手里。學生的考試分數會通過郵件寄給家長,屬于學生隱私,不會公開張貼,不會告知其他學生和家長。這些分數只是考量孩子學習的一部分,主要幫助學校和老師調整課程和教學,很多老師和家長其實不太重視這個分數。
不關心考試分數,并不等于不重視學習。幾乎所有的老師和家長都極其重視閱讀和其他學習技能的培養,比如學校從五年級開始要求孩子們每天自我閱讀30分鐘,讀完之后讓家長簽字。而我們從兒子學前班開始,就每兩周帶他去一趟城里的圖書館,借回來10本書,內容盡量包羅萬象。學校也有自己的圖書館,配備了兩位專職圖書管理員。幾年下來,兒子讀了上千冊各類圖書,學期末,兒子讓我看他這學期寫的文章,大致數了一下有50多篇,涉及到各種文體長短不一。
在畢業典禮的當天,我留步向兒子的五年級班主任老師道謝,她告訴我,在所有的致謝感言中,她最為感動的是有一個學生說,我以自己為榮!處在小升初階段的孩子們,身體開始發育,對自己以及對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也開始有了認知,導致很多學生有焦慮癥等負面情緒,引導孩子們了解自己的需求,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也要鼓勵孩子們跳出舒適的小我空間去觀察世界、挑戰自己,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提升獨立的思辨能力。
兒子學校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膚色和文化背景,教育孩子們從小學會接納和包容他人,鼓勵學生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也是老師們每日嘗試做的功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