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15:36:20
來源:北京晚報
冬奧火炬臺、冬奧雪花設計曾幾易其稿,最終驚艷亮相;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從“同心圓”到“留聲機”,一個個巧思融入美輪美奐的視覺設計;冬奧城市景觀、標志性景觀建筑“海陀塔”,設計師將藝術和工業融合,為城市留下冬奧記憶;現代科技加持下,數字冰雪體驗博物館院線也將落地,成為冬奧文化遺產……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一場“共育未來——奧林匹克科技藝術展”,匯集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0余個教師團隊的北京冬奧會相關作品,通過打造沉浸式互動體驗的意象空間,多維度呈現奧林匹克“力與美”的文化內涵,讓觀眾通過科技藝術感知奧林匹克精神,追尋奧林匹克之路。
4月8日,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總結表彰大會舉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榮獲“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突出貢獻集體”稱號。這背后,正是10余支師生團隊不懈努力的結晶。
觀展·亮點
虛實結合“解構”冬奧火炬臺
96朵“小雪花”組成的“大雪花”,在“銀絲帶”圍繞下翩然起舞。北京冬奧會期間,三大賽區場外的火炬臺吸睛無數,并在賽后永久保留,成為國際奧林匹克的美好記憶。在博物館里,觀眾也可以一睹火炬臺“原貌”,了解背后的故事。
走進展廳,迎面是一個大型的弧面屏,以及一件等比例縮小的火炬臺模型,大屏內播放的動畫揭秘了火炬臺精巧的結構和設計過程。三個賽區的場外火炬臺均由清華美院黨委書記馬賽帶隊設計。從2020年11月接到任務,團隊師生夜以繼日地畫圖設計,在一個多月內做出9套不同方案,2021年3月,經過多次分析、討論后鎖定的雪花形象方案,從眾多候選者中脫穎而出。
清華美院團隊介紹,區別于傳統的靜態火炬臺,此次火炬臺是首次通過動態雕塑的形式來呈現冬奧藝術的全新美學,并在開幕式主火炬的基礎上,增加了環繞的“銀絲帶”以及鏡面底盤,起到結構支撐穩定的作用。“銀絲帶”緊緊縈繞著象征世界各國和地區攜手走向未來的大雪花,呈非勻速的雙向同心運動,為靜態放置的火炬增加了時間維度和視覺動態。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現高低起伏變化的形態,是對冬奧會眾多賽事速度、激情、節奏、躍動等特征的抽象表達。四周不斷變化的環境、觀賞者都融入作品,成為火炬動態雕塑的一部分,凸顯著全世界“更團結”“一起向未來”的奧運主題。
火炬臺設計還充分融合藝術以及工程技術的要求,體現了“簡潔、安全、精彩”的冬奧理念。方案設想初期,團隊就將造型美感和落地實施并行考慮,反復推敲、模擬和論證火炬臺的造型制作與安裝實施的可行性。為確保“大雪花”在嚴寒、強風中穩定持續完成“同心雙向旋轉”,團隊還邀請了清華大學機械系、土木工程系教授團隊進行跨學科協作,完成材質、結構、燃氣功能等方面優化。
冬奧雪花圖案設計初稿“首秀”
與常規展覽設置大大小小的展柜不同,這場展覽中,一塊塊絢麗的大屏既是“展柜”又是展品,通過沉浸式的聲效光影場景,展示設計師和藝術家獨特的設計概念和作品。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各代表團的“小雪花”匯聚成一朵“大雪花”,在鳥巢上空緩緩升起的場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展廳內,也可以尋得“小雪花”的蹤跡。熟悉的《雪花》旋律響起,一塊大屏里,一個個造型新穎的雪花圖案依次呈現,有的設計元素融合了各國和地區地標性建筑圖案,有的被賦予了牡丹、紫金花等中國傳統吉祥紋樣,這些都是冬奧雪花圖案的“前身”,此次展覽是它們的“首秀”。
冬奧雪花造型由清華美院校友李旻和宋晨歷經三年時間創作而成。每片雪花均以中國結為基礎造型構建而成,演繹著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來”的愿景。為了呈現這朵獨一無二的雪花,兩位設計師三年來繪制了三百多稿的雪花圖案,從最初搜集了許多自然界真實的雪花圖片,查詢各式各樣設計紋樣,再到后來延伸到建筑式樣等,經歷了反反復復的修改,最終形成大家現在看到的樣子。雪花造型不僅向世界傳遞了中國美學思想,也向世界傳達了中國“美美與共”的思想觀念。
地屏再現冬殘奧“留聲機”
展廳里,一塊巨大的地屏上,北京冬殘奧會開閉幕式中冬殘奧圓舞曲、最小會徽展示、“愛的感召”、時空表演“留聲機”等精彩瞬間再現。
冬殘奧會開閉幕式由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主任王之綱擔任視頻總監,聯合國內多家頂尖視覺設計團隊、多所高校優秀師生團隊共同創作。從2020年2月開始,設計團隊經歷了上百次的線上線下會議,一遍又一遍的創意更新與迭代,不斷和各專業部門協調打磨。對于如此高分辨率的視頻來說,每次輸出都是非常耗時的,每一次提升,每一次根據導演團隊的意見修改,都需要設計團隊與時間賽跑,思考出一個最佳的調整方案,滿足每次聯排與審查,能達到最佳效果。
冬殘奧會開閉幕式分別以“生命的綻放”和“在溫暖中永恒”為主題,設計團隊介紹,其設計理念超越了冰雪的概念,更多呈現的是殘疾人內心絢爛的世界,更聚焦于個體的“人”的層面。從開幕式的“同心圓”到閉幕式的“留聲機”,視覺設計既表現出宏大敘事的視覺沖擊力,同時也兼顧了局部溫暖感人的戲劇化表演。
觀展·解碼
花滑表演賽光影秀“搬進”展廳
2月20日,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花樣滑冰表演賽的節目之一,花滑表演光影秀以冰面投影的形式呈現于首都體育館,面向全球進行直播。這次,清華美院也把光影秀“搬進”了展廳。
漂浮的雪花光影營造出花滑女運動員形象,從空靈唯美的質感轉入浪漫震撼的雪花舞臺,運動軌跡形成的彩帶跟隨女運動員進入山水之間,另一位男運動員與之共舞,攜手拉開“萬花筒”世界的精彩帷幕……這場3D裸眼效果的光影秀由清華美院信息藝術設計系教授吳瓊團隊打造,雪花作為貫穿始終的視覺創意元素,同時融入中國文化的元素,青花瓷、敦煌圖案、中國結、長城、瑞虎、牡丹花等精妙細節布局形成獨特的語言符號,向世界呈現藝術和科技融合的前沿成果。
設計團隊揭秘,光影秀中蘊含不少“黑科技”。其中,運動員動作和軌跡的獲取主要來自三維運動員追蹤技術,從不同角度拍攝運動員的訓練過程,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對采集到的視頻數據進行智能分析處理,設計團隊在這些數據和模型基礎上,借助數據可視化分析,把捕捉到的運動員姿態、軌跡用點和線重新呈現出來,形成運動員的視覺增強,表現出花滑運動的力量、速度和藝術感。
冬奧獎牌設計入圍作品亮相
為數不多的展柜里,幾件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獎牌設計入圍作品亮相。它們由清華美院師生團隊設計。
一件名為“與天久長”的獎牌正面,兩條飄帶交織,寓意為“天”,模擬真實的節氣圖,將24節氣圍繞圓形獎牌均勻布置。設計團隊揭秘,兩條飛舞的飄帶連接“夏至”“冬至”兩個節氣,體現北京雙奧之城的地位以及“兩奧相擁”的寓意,彰顯奧運精神的源遠流長,同時,交織的飄帶也表達了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攜手共進的美好愿景。獎牌背面圖案設計采用“地”的概念,熱情奔放的線條匯聚向中央三處代表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大賽區的球體。獎牌設計取名“與天久長”,典出漢代吉語,寓意古人通過24節氣的創立,實現與自然的相擁、共存。
一旁擺放的“星漢燦爛”獎牌,正面縱橫交錯、富有張力的曲線,既是冰雪中運動留下的軌跡,象征速度與力量,又如交織的經緯線,代表同一個地球上世界人民的相知相融;經緯線上的三個密集交點,是三大賽區北京、延慶、張家口的地理位置排布。獎牌背面,原本發散的曲線匯聚向中央,線條間錯落有致地排布著點點星光,在星軌的縫隙中,一片雪花隱隱浮現,突顯冬季運動的主題。設計團隊解讀設計方案中的含義——“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寓意冬(殘)奧會點亮了世界各個角落璀璨的夢想,“點點星光閃耀的星穹下,我們都是追夢人。”
小型數字冰雪體驗博物館“上線”
在北京市科委科技冬奧專項支持下,清華美院師生團隊參與了5G+8K數字冰雪體驗博物館院線項目的研發,展廳里打造了一間“迷你”博物館。設計團隊介紹,該項目通過8K分辨率的沉浸影像、多通道的交互系統、5G網絡的傳輸架構等技術,打造模塊化、分布式、可聯網的社區數字博物館院線,可以承載數字冰雪運動體驗、文化藝術虛擬展示、沉浸式科普教育等多元內容,成為冬奧文化遺產。
目前設計團隊已經完成西城區和通州區兩地示范應用的場館建設,展覽中展示的是按比例縮小的原型,以及為北京冬奧會創作的兩部交互數字作品的剪輯片段,包括高山滑雪虛擬競技和數字冰雪雕塑公園。其中,高山滑雪虛擬競技項目打造科幻感十足的冰雪運動訓練基地,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學習冰雪運動知識,通過體感互動體驗高山滑雪的刺激,和其他線上和線下的觀眾比賽競技。數字冰雪雕塑公園是以延慶山脈為原型,在數字冰雪世界里策劃的一場雕塑藝術展,清華美院雕塑系和信息藝術設計系師生共同創作的數字雕塑作品與雪山有機融合,觀眾可以自由穿梭其中,體驗冰雪藝術之美。
觀展·提示
●地點: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四層14號展廳
●展期:至5月3日
●票價:20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