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9 13:50:14
來源:生命時報
在清晨,在深夜,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永遠有人在守候。這條援助通道已開通近20年,一周7天24小時為那些在孤寂、壓抑或絕望中掙扎的心靈敞開著。疫情以來,心理援助熱線開通疫情專線,為人們建起一道抗疫的心理防線。
多因人際關系問題求助
2002年12月3日,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成立,由北京回龍觀醫院運行,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8008101117)也于當天公布。北京市心理危機援助熱線主任、專業督導王翠玲說,中心成立的初衷是降低自殺風險、降低自殺率。目前,熱線服務面向全國,北京的求助者只占接待總數的20%。2020年之前,求助者以中青年為主;2020年新冠疫情后,求助者以青少年為主。
中心曾接到一位70多歲周先生的電話,他老伴在幾年前去世了,膝下無子女。為了節約,他賣掉了房子,租住一間小屋,遠離了熟悉的環境和鄰居,隨著年齡增長,腿腳不太靈便,孤單和無助感與日俱增。“我覺得生活沒意思,一個人很凄慘,不想活了。”周先生說。咨詢員在交談中設法了解老人的性格,發現周先生善于社交,愛幫助人,與朋友之間的電話聯系一直都沒斷,于是就和周先生商量:“要不要找朋友來陪陪您呢?”周先生在咨詢員的建議下給幾位好友打電話,他們都說要來陪他,有的也是獨居,可以和他一起住,他看到了希望,不想活的想法也沒那么強烈了。
疫情封鎖,很多家庭矛盾升級,打電話求助的也很多,小華就是其中一位。小華在家里上網課感到很無聊,經常玩手機,父母多次對他大發雷霆,還安裝了攝像頭監督。小華在高壓之下感到憤怒、絕望,撥打了求助熱線:“我真不想活了,重新投胎換個家庭算了。”咨詢員試圖讓小華冷靜:“爸媽沒能傾聽你玩手機的原因,沒能理解和幫助你,確實為難你了。”在將近一個小時的聊天中,咨詢員一邊聆聽,一邊告訴孩子,如何向家長表達很重要,并和他探討溝通的技巧,最后還約定,如果和父母交流后有新的情況和困擾,可以再撥打電話。
心理危機的產生有生物、心理、社會等很多因素,其爆發可能只是因為一個導火索。王翠玲介紹,求助者中大約1/3曾因精神心理問題就醫過,且絕大部分是人際關系問題,比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上下級關系等,還有10%左右與工作、學習有關。如果求助者既往有精神心理方面的診斷,當下焦慮、抑郁,或者自殺風險比較高,咨詢員會告訴求助者所在地的精神心理衛生機構聯系方式,建議當地就診。如果有輕生意向,咨詢員除了幫求助者緩解情緒,找到可以獲得的資源支持,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外,還會在隨后的24小時、一周、一個月、三個月、半年和一年內隨訪,隨訪時也會再次評估自殺風險。
缺乏資金和人才
中心現有28位專職咨詢員,白天7條熱線,晚上3~4條熱線,每天共接電話70~80個,一年接聽電話約3萬個。起初,熱線由中心的醫生、護士兼職接聽;2003年起,中心開啟社會招聘,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人員也可以提供專職咨詢,每天兩班倒(早8點~下午4點,下午4點~次日早8點)。
“熱線電話的接聽率只有2%~3%,也就是說,打進來100個電話,只有兩三個幸運來電能被接聽。因為公眾對心理危機干預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心人手不夠,總體接聽率逐年下降。”王翠玲說,咨詢員接聽一通熱線大約需要50分鐘,如有高危傾向,咨詢時間可延長到1.5小時。咨詢員需要對求助者做焦慮抑郁情緒評估、自殺風險評估,而且在求助者中,約70%有自殺想法,近20%是高危傾向,因此咨詢員職業門檻較高。專職咨詢員須具備二級或三級心理咨詢師資質,或者醫學心理學教育背景,經過3周培訓才能上崗,培訓內容包括倫理、接聽態度、溝通技巧、接線流程、危機評估、干預步驟、困難來電處理等。如今,全國已設立70多家精神心理援助熱線機構,但存在不同問題,普遍缺乏資金,甚至沒有資金,知名度也不高,咨詢員水平良莠不齊,有些只是培訓過的志愿者,心理咨詢質量難保證。所以,有些求助者打了其他熱線,依然會打北京的熱線,但熱線的服務范圍太有限,咨詢員經常忙不過來。
“現在的咨詢隊伍一直不是很穩定。”王翠玲說,中心的咨詢員多數是第三方勞務派遣,非醫院聘任或危機干預中心聘任。對咨詢員個人來說,缺少職業發展的軌跡和上升空間,福利待遇相對較低,所以,咨詢人員流動頻繁,經常需要培訓新人。
應出臺統一的服務標準
王翠玲說,只要有焦慮、抑郁、煩躁、易怒等情緒困擾,以及睡眠變差、體重下降、軀體不適等影響了工作、學習和日常生活,主觀認為很痛苦,都可以打求助電話。家人如果發現親人或熟人出現心理問題,可以把電話給對方,建議本人撥打;如果本人不愿意,也可以他人代打,但收集的信息比較間接,指導效果不一定好。另外,建議家人遇事和當事人一起分析商量,多陪伴,多傾聽,多了解,如果擔心幫不好忙,可以帶當事人去醫院就診。
最后,王翠玲表示,希望未來全國能出臺統一心理熱線服務標準,相關部門和社會層面能在各心理危機干預中心投入持續、穩定的資金和人才支持。各危機干預中心也應主動想法子,例如嘗試留住穩定、專業的人才,讓咨詢員出門診,做心理測查,豐富和變換其工作內容,減少職業耗竭,利于咨詢員個人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