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9 14:21:37
來源:前瞻網
強迫癥(OCD)屬于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數據顯示,OCD的終身患病率高達2%-3%。一些臨床專家及研究者認為,OCD是環境因素和風險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其病理機制尚不清楚。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團隊合作,對強迫癥進行了核心家系(強迫癥患者及其健康父母)隊列的全基因組的研究。該研究團隊首次提出,除了常被研究的神經突觸能與OCD發病機制相關外,表觀遺傳中的染色質修飾的失調,特別是組蛋白修飾的異常在OCD的疾病發展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團隊對53個核心家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對OCD患者與其父母基因序列進行全面比對,從中篩選出只存在于患者體內的罕見新發突變。他們發現,24個單點以及一個大片段缺失的突變嚴重影響了調節染色質修飾的蛋白質結構。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很多非編碼的新發突變也顯著聚集在了染色體上具有關鍵功能的結構和區域上。
通過進一步使用人腦表達數據構建了胚胎期與出生后的腦基因互作網絡,他們發現上述突變所在基因集中在一個具有“染色質調控”作用的生物子網絡中,該子網絡與許多神經遞質相關基因有很強的關聯。因此,研究者推斷基因突變導致染色體結構異常是強迫癥的遺傳病理機制中的關鍵一環,而這一異常可能是通過影響下游神經遞質表達量而發揮作用。
此外,該項研究還證實了導致強迫癥發病的遺傳因素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新發突變構成的。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發現獲得的OCD致病突變及所揭示的疾病通路可作為病理和藥物研究靶向。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
發布于